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近年不時傳出有年輕人主動脈剝離喪命消息,醫師指出,主動脈剝離的死亡率極高,儘管在年輕人中較為罕見,但發生通常與某些特定原因有關,如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高血壓等,要特別留意若突然出現「劇烈且無法緩解的撕裂胸痛或背痛」、「胸痛伴隨冒冷汗、呼吸困難或昏倒」或「左右手血壓異常」,一定要盡快就醫。
醫師黃軒在臉書指出,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是指主動脈內膜因某些原因撕裂,血液進入內膜與中膜之間,形成真假腔,導致血流異常,是一種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發生於中老年人,尤其是50至70歲之間,但近年主動脈剝離在年輕人中的病例逐漸受到關注,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引發主動脈破裂、重要器官缺血甚至死亡。
年輕人的主要原因包括「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如馬凡氏症候群(Marfan Syndrome),國外研究顯示,40歲以下的主動脈剝離患者中,約50%與馬凡氏症候群有關,這類患者的主動脈壁結構較脆弱,容易因壓力而撕裂;「其他結締組織疾病」,如洛伊斯-迪茲症候群(Loeys-Dietz Syndrome)和特納氏症候群(Turner Syndrome)也會增加風險。
大家都熟知的「高血壓」更是主動脈剝離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即使在年輕人中也不例外,持續的高血壓會對主動脈壁施加過大的壓力,導致內膜撕裂。還有「先天性心臟的異常」,如雙葉式主動脈瓣(Bicuspid Aortic Valve)或主動脈縮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這些結構異常會改變血流動力學,增加主動脈剝離的風險。
另外,「藥物濫用」也會增加風險,研究指出,那些濫用安非他命等興奮劑,和年輕人主動脈剝離的發生有顯著相關性,可能是因為這些藥物會急劇升高血壓並損害血管壁。
黃軒提醒,年輕人主動脈剝離的症狀,可能與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被誤診,典型症狀包括「劇烈且突發的胸痛或背痛」,常被描述為「撕裂感」、「血壓異常(可能過高或過低)」、「器官缺血相關症狀」,如腦中風、腸道缺血或下肢麻痺。
黃軒強調,由於年輕患者,通常缺乏典型的高危險因子(例如長期高血壓或動脈粥樣硬化),尤其突然出現劇烈且無法緩解的撕裂胸痛或背痛;胸痛伴隨冒冷汗、呼吸困難或昏倒;左右血壓異常,尤其是左右手血壓差異明顯,醫師一定要提早警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