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愛哭鬧、一天到晚黏著媽媽,在公園也不敢放手玩,想玩溜滑梯卻躊躇不前……不免讓爸媽們暗忖:「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勇敢一點?」
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曾心怡臨床心理師解釋,很多人會把安全感、信任、勇敢混淆,但安全感很原始的定義,就是孩子覺得「不受威脅」,可以在他人面前勇於展現自己、表達自己,不用擔心別人可能會欺負我、不喜歡我。
國外有項研究,調查在戰爭中、中低收入戶或比較邊緣家庭出生的孩子,長大成人後的發展是否順利,發現當這些孩子的生命裡,出現了一個曾經非常關注他感受的重要他人,那個人就會成為他的安全感來源,未來孩子長大後,就算過去的處境再不好,可以走平順路的機會比較多。而這個重要他人,也不必限制於父母,有可能是阿公阿嬤、老師等等。
給予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兩件事:信任與尊重
孩子的童年要有四種「養分」,包括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及幸福感。而安全感的重要性擺第一,因為心裡感到安全、安定,才有辦法感受所謂的存在感、成就感與幸福感。
然而,「陪伴」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關鍵,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還要具備兩個很重要的成分,叫做信任與尊重。
首先,信任,是當孩子在哭泣的時候,他相信自己可以在父母的懷裡哭泣,也相信他只要丟出一些訊號,就會有人接招;相反的,如果他的訊號不被理會,或是偶爾有收到回應、偶爾沒有,甚至被打罵,孩子就會找不到一個規則,也就沒辦法相信這個照顧者,更別說是從中獲得安全感。
第二,尊重,就是父母可以尊重孩子原有的樣子。比如說一個女孩子很喜歡玩球,父母展現的態度,若是愉快的陪她丟球、滾球,就是允許女孩子展現她的個人特質;若父母是抱持著「球是男孩子在玩的,你一個女生跟人家玩什麼玩?!」就是不尊重孩子原有的樣子,而是依照父母心中想要的模樣去形塑她。如此一來,孩子在展現自己的時候,就會變得很壓抑,認為「爸爸媽媽不喜歡我玩球」、「我玩球的話,就不是一個好孩子」,為了討喜而變成父母想要的樣子,孩子的安全感也就會變得很薄弱。
孩子有安全感,就能做到三件事
1.可以表達情緒、表達自己
對孩子來說,他要覺得安全,才能夠呈現自己,因此當孩子有安全感,他就不用在表達情緒時,還要擔心「對方會不會討厭我?」、「他會不會嗆我?」、「我哭的時候,他會不會覺得我很沒用?」而父母能夠包容孩子表達情緒,他也才能透過情緒去了解自己。
2.可以勇於探索
為什麼有的孩子可以勇於探索環境,有的孩子卻會一直說害怕?很多爸媽聽到後者,都會下意識地認為孩子就是不夠勇敢、太膽小、太害羞,但其實背後的原因跟安全感有關。當孩子有安全感,他知道自己在往前探索時,都能隨時回頭找爸爸媽媽,這樣他才能在學習新的事物或到一個較陌生的環境時,無所畏懼的探索。
3.可以跟伴侶好好相處
曾心怡指出,安全依附在孩子長大以後,就會跟他與別人的親密關係、情感連結有很大的關聯。若孩子過去跟他人相處的經驗都是很安全,不會害怕「這個人會隨時跑掉」、「這個人會對我動粗」,他就可以帶著過往的安全記憶,好好地跟別人在一起,更能勇於給伴侶承諾。
跟孩子視線對焦 「一起」做同一件事
「只要你跟孩子的眼睛對焦在同一個地方,就可以稱做高品質的陪伴。」曾心怡這樣說,她舉例,比方說孩子跟媽媽說:「媽媽你看,這個好好玩!」媽媽的目光聚焦在孩子與他說好玩的玩具上面,這對孩子來說,就已經是很好的陪伴。再另外舉一個例子,看電視時,爸媽可以做的陪伴就是「一起看」,然後一起討論劇情、聊聊天,而不是讓孩子自己呆呆地看電視。
簡單來說,就是大人每天都挪一段時間,譬如晚餐後,可以真正的放下自己手邊的事情,讓大人跟小孩「看到」的東西一致,並且有對話、互動,透過這樣高品質的陪伴,就能給孩子安全感。
相反的,如果大人跟孩子的視線沒有對焦,就算你待在孩子身邊,也不能算是有效的陪伴。比方說,孩子在跟你分享一個很好玩的玩具、好笑的事情,結果爸媽是一邊看著手機,或是一邊做著其他事情,這時候你給孩子的回應,他也會感覺到你不是真心的,這對孩子來說就不是真正的陪伴。
這種情況,很常發生在公園或兒童遊樂場域,有些家長會直接放生孩子,任他跑跳,而自己則在一旁低頭划手機,但真正的陪伴是,在鼓勵孩子闖蕩的同時,大人的視線也要盡量跟著孩子,就能在他可能發生危險,或跟其他孩子有衝突時,及時發現、處理。
有休息,才能有高品質的陪伴
學齡前的孩子需要照顧者很大量的陪伴,但就像上班一樣,中午要吃飯休息,下午才有精神與體力繼續奮鬥,育兒也是如此。
1.利用通勤時間休息
以雙薪家庭來說,夫妻兩人白天都要上班、晚上回家要接著育兒、做家務,等於一天要上兩種班,因此曾心怡建議,趁通勤時間好好休息,避免把工作時累積的疲累或怨氣帶回家,也才能做好有品質的陪伴。
2.夫妻要有交替手的默契
單身的時候下班回家可以翹腳、在沙發上當馬鈴薯,那現在為什麼不行?很多人會認為「我只是休息一下也不行?」但另一半也同樣剛下班、同樣很累,或者是全職在家帶小孩的一方,也是忙了一整天,當然會希望能有人可以交棒。因此,夫妻之間應該要有默契,回家後誰先去休息、洗澡,誰先照顧孩子?等到另一個累了之後再對調,夫妻之間的輪替跟默契,是可以給孩子高品質陪伴很重要的關鍵。
3.加入共學共玩團體
以全職媽媽來說,每天高密度的陪伴,非常花精神、耗體力,難免也會有想偷懶一下的時刻,但又擔心自己沒有給孩子高品質的陪伴,很容易陷入矛盾之中,但爸媽並不是非得要靠自己才叫做真正陪伴。曾心怡建議媽媽們可以帶孩子去參與共學共玩的親子團體,或是報名一些體驗課程,讓孩子們可以互相陪伴,而家長們可以成為彼此的替手,給自己爭取一點休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