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花蓮縱谷客庄逍遙遊》壽豐鄉

花蓮縣政府
發布於 2024年02月22日09:49

路線一

探索移民村中的客家文化

「豐田」,一個東洋風的地名,現今你可能會想到汽車品牌,但這裡講的豐田則是日本人的移民村,當年因為開墾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需要,自臺灣北部招募了許多的客家人來此開墾。後來兩顆原子彈終結了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美夢,而當初翻山越嶺來到此地的客家人留了下來在此開枝散葉。昔日的豐田村如今分為「豐山」、「豐裡」與「豐坪」三村。「豐田」這個名稱只剩車站還沿用著。「繁榮的熱鬧商圈景象」─ 這是一般人對火車站前的刻板印象,但走出豐田車站映入眼簾的則是一處寧靜的農村景象。百年前,大門前即是往移民村的大路,至今也是如此,步行約10分鐘即可抵達昔日的移民村、神社、小學校等。豐田村內莊嚴的豐田神社,可自中山路大鳥居往南約數百公尺的表參道進入神社內苑- 拜殿、本殿等設施。

壽豐鄉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戰後,當地居民將原安座於壽豐國中前的石雕藥師如來菩薩請了過來,雖然神社主體建築毀於民國40年代的強

颱,但是經歷數次的改建與增建工程,如今由神社改建的碧蓮寺已成為當地相當重要的精神信仰。

另外附近的派出所,過去「大人」官威頗高,大家看到他都要畢恭畢敬的。如今成了豐田文物館,昔日不太容易親近的警察局如今成了當地重要的文物館,館內展示當地珍貴的歷史老照片外,還展示許多早年農民使用的器具,甚至還有廟會才看的到的道具。

豐山村內,有一座由荒廢公共市場改建的考古博物館,因當地攤商早已習慣在路邊叫賣,所以原有的公共市場也就荒廢許久。在經歷花蓮縣政府等單位的努力及經費挹注下,成立了花蓮首座考古博物館。館內展示花蓮各地挖掘出的遺跡、器物等,透過展示及導覽人員的講解,讓旅客更加認識人類在東臺灣開發史的序曲。

豐田車站

豐田車站於1913年設立,1916年站房等設施完工,同日起改設豐田驛。車站名稱仍保留日本時期之站名至今。目前停靠豐田車站的班次較少,唯有部分莒光號、通勤列車停靠。

豐田神社大鳥居

豐田神社於1914年6月5日舉行鎮座式,原有三座鳥居,戰後,毀於1970年代左右的颱風,今僅存第一鳥居,屬於「神明鳥居」樣式鳥居,村民在鳥居上方立有「碧蓮寺」字體牌坊。

碧蓮寺

豐田碧蓮寺前身為豐田神社。1946年,將原本的神社改供奉釋迦牟尼佛及不動明王。神社主體建築毀於1958年夏天的強颱,並於1961年新建大殿,次年竣工後正式命名為「豐田碧蓮寺」。

豐田警察官吏派出所

豐田警察官吏派出所位於豐裡國小對面,這個區域是當時豐田村行政中心所在。戰後,改為「豐田派出所」,之後又因裁撤因素人去樓空。1990年,在文建會的補助下重新整理,並規劃為「壽豐鄉文史館」,之後於2011年則改為「壽豐鄉客家生活館」。

路口小吃店

路口小吃店位於壽豐鄉豐山村郵局旁,在地經營數十年,口味相當道地,份量也誠意十足,用料實在,因此吸引許多在此工作的勞工朋友到此用餐。其中什錦麵最受推薦,配料豐富、湯頭好喝,尤其嚴選在地肥美蛤仔令人印象深刻。

花蓮考古博物館

花蓮考古博物館主體建築使用舊豐田市場改建活化,在2020年底完工。目前展示許多花蓮各地重要的考古現場挖掘出的珍貴文物,其中重達1240公斤的史前古物「月眉石槽」,被外界視為鎮館之寶。此外,自花岡山遺址發掘甕棺裡出土的玉玦,更成為博物館標誌設計發想來源。

路線二

壽糖客庄兜風去

壽豐鄉的開墾最早可以追溯至嘉慶年間,由莊找、李享二人起始。道光5年(1825),淡水富商吳全、蔡伯玉從宜蘭帶領兩百名漢人佃農至吳全開墾,但當時常受到木瓜蕃原住民之襲擊,加上瘴癘亂氣導致水土不服,最終吳全不幸病逝,佃農紛紛北歸,耕地荒蕪。當時吳全率佃農築石堡城牆抵禦來襲的原住民,因此有了「吳全城」之地名。日本時期,日本企業家賀田金三郎至吳全城一帶開發,現今,過去的賀田農場還留有一座「吳全城開拓記念碑」,上頭的碑文即描述過去吳全地區開拓時的辛酸血淚史。半世紀前,花蓮除了光復的花蓮糖廠外,在壽豐也曾有一座現代化糖廠的存在,當時因糖業的興盛,小鎮也曾經繁榮過。戰後,糖廠設備被當時接收的國民政府拆去中國廣東糖廠,但遺憾的是機器運抵後,無人會組裝,設備只好就地報廢。酒精工廠也隨著產量不足等問題,最後併入光復鄉的花蓮糖廠。糖廠工廠及宿舍區與退輔會交換土地,昔日的糖廠成了臺東農場花蓮分場,至今尚保存昔日糖廠副廠長宿舍,戰後還一度接待過許多國民黨重要人士,據說蔣介石總統也曾在此下榻住過。

壽豐鄉

揚名國際的雕塑大師楊英風早年凱旋歸國後,受榮工處聘任時期在花蓮創作了許多件作品,這座為「昇華」的作

品原本安置於新城鄉七星潭附近榮工處大理石工廠入口,後因廠區裁撤、拆除,才透過大型機具搬遷至花蓮分場。

楊英風大師晚年的創作大多使用不銹鋼材質,因此「昇華」這件作品顯得格外的重要。花蓮分場東側有著昔日日本小

學校遺留下來的「奉安殿」,原供奉日本天皇御真影及教育敕語,後當地居民看上此棟建築,於是改建飛簷寺廟建築,並請了尊伯公安座於此。厚重的大門上象徵日本皇室的五七之桐紋與安座於建築內的臺灣信仰伯公,這樣的結合相當地有趣。最後,來到壽山,步上百階階梯來到「中山公園」平台,登高望遠,視野相當的遼闊。這裡曾是日本時期的壽神社,戰後經歷了臺日斷交,當時的國民黨政府頒布去日本化運動,神社被拆除並改建。走訪壽豐小鎮,探索當地客家阿公婆在此開發的故事,透過輕旅行的方式遊壽豐,探訪先民開發的足跡,了解不同年代的辛酸血淚史。

臺東農場花蓮分場招待所

前身為日本時期之壽糖廠,糖廠北側宿舍群內有一棟糖廠副廠長宿舍。該建築興建於1913年,由名建築師森山松之助先生所設計。戰後,壽糖廠酒精工廠合併至光復鄉花蓮糖廠,並與退輔會交換鳳林榮民醫院南側土地,舊壽糖廠舊址土地即由退輔會接收,後再因精簡政策,花蓮農場併入台東農場。原壽糖廠副廠長招待所於2004年登錄花蓮縣歷史建築。並於2011年修復完成後做為歷史建物活化再利用。據說早期曾招待過蔣中正先生,因此還有蔣公行館的稱號。

楊英風作品─「昇華」

1967年,楊英風受邀擔任花蓮榮民石雕工廠的顧問一職,當時他利用加工後所剩餘的大量邊材,於石材表面切割出縱橫細紋,忠實保留石材原有的型態。「昇華」這件作品,則是當年他為花蓮榮民大理石廠所創作,後因大理石廠裁撤而搬遷至花蓮分場重新安置。

壽小學奉安殿

這座福德宮前身是日本時期「壽小學校」的奉安殿。戰後,學校遭裁校,校地另做規劃,奉安殿也荒廢許久,便改造為「福德宮」,但厚重的鐵門上的「五七之桐」透露出這棟建築非同小可。這座建築也是目前全臺保存較完整的奉安殿建築之一。

壽神社

壽神社位於壽豐車站前方約1公里處的位置,1933年10月21日鎮座,社格為社,祭神為開拓三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戰後,曾有教會成立據點,之後鄉公所改建為中山公園。現今壽山中山公園入口處仍可窺見昔日神社參拜階梯的樣貌。步上近百餘階的階梯登上公園平台處,可遠望海岸山脈及縱谷平原美景。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