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寡言的 E 在朋友聚會幾杯酒精下肚,坦誠近期在婚姻生活的心情,彼此還有情,在相處上卻有許多摩擦,難以好好去愛。日常聊天也變成衝突導火線。
相愛容易相處難,這些細枝末節正一點一滴侵蝕關係。
從相愛到共組家庭,沒有對錯的興趣喜好,理念價值全都在一道道家庭議題中被放大,但我們也不能不承認的事,每對愛侶之間相似與差異的部分太多,往往會決定的並不是真正的異同,而是彼此究竟是怎麼互動,才是決定維持長遠關係的重要因素。
E 發現自己在和另一半分享近期取得不錯的工作成就,對方只是要自己想想是否別在放假時談論工作話題,E 與伴侶一位是創業家、一位任職於新創公司,對方在一週五天扎實的打卡上班,偶爾幾天微加班,奉獻於工時的時間相當長,導致假日時完全不想在聽到對方提到和工作相關的議題,卻忽略了對方是在分享喜悅。
圖片|Photo by Helena Lopes on Pexels
另外就是在衝突發生時,近期為了安排旅遊行程而起衝突,E 喜歡拍照,伴侶喜歡刺激冒險的行程,提出了行程規劃後,對方沒有特別異議,但就在出發前,卻說帶著遊戲機打發時間,E 聽到伴侶的回應,充滿憤怒也和對方起了爭執。
在上一篇文章裡,曾經和大家討論過,衝突並不等於有害關係,相反地,他是讓彼此更了解對方的契機。
一項研究顯示,意見分歧並不是主要關係失能的原因,許多認為對婚姻有害的婚姻互動模式,例如意見分歧和惡言相向,從長遠來看可能直接傷害關係。
研究發現,這些模式與家庭中的不快樂和負面互動呈現相關,但婚姻滿意度的仍可隨時間改善。然而,有三種互動模式被認為是功能失調的:防衛性(包括抱怨)、固執和逃避互動。
(同場加映:吵架能增進感情?我們該學會如何和好、修復關係)
圖片|Photo by Ketut Subiyanto on Pexels
總是傷害身邊最愛的人 你該意識的「本我模式」
E 在朋友群、工作上人緣極佳,很難想像和另一半惡言相向,但那些爭吵都是真實上演的場景。
為什麼我們總是傷害那些與我們最親近的人?
屏除害怕親密的逃避型依戀關係之外,有兩個可能的原因,是這幾年在個案身上比較常見的類型。
首先,因為親密產生信任感,我們不會以社會化的方式應對對方,在親密愛人身邊會更加真實做自己,表達缺乏修飾、直接甚至冒犯到對方,沒有界限讓彼此容易未經思考說出刺傷人的話語。
有在研究星盤的人,可以這麼理解,若上升星座是你社會化呈現的樣貌,月亮就是顯示著你對周遭人事物的反應,在家的那一面、最真實的性格,你是否有意識到對外界與親密關係時,這兩種性格的差異?面對親密關係時,是否給對方某些落差感,而這樣的你可以跟對方磨合嗎?
(猜你想看: 【A Couple Minutes】在一起越久,越容易傷害彼此?愛,不會無故消失,你們需要有路走進彼此心裡)
圖片|Photo by Vera Arsic on Pexels
除了展現自我以外,另一種容易刺傷對方的原因,可能是潛意識希望能維持獨立性,在心理學的觀點上,人際會有心理距離效應,人和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人人都需要在自己身邊,有一個能夠把握的自我空間,自然就會用對立的模式和對方保持距離。
這些都是在我們沒有特別意識時,以本我真實反應在關係的互動方式,想要經營長久關係需要多加留心。
做自己不代表必須傷害對方,適當的潤飾和溝通技巧也可以是你的一部分。
將互動置於個體差異之上的相處之道
上述的兩點都會隨著相處而領略,談戀愛是美好的,但維持長久關係,到進入家庭,這些都是必然的課題,意識到問題的根源,而不是總是把所有的爭吵以及傷害當作是對方是否愛自己與否的證明,當兩人還能展開溝通,就是讓這段關係更加茁壯的機會。
上一段提到,關係失能的原因是防衛、抱怨、固執和逃避溝通,其實說穿了和我們面對人生大多數問題,遲遲無法改善的原因非常類似,不想敞開心胸正視問題,只會用抱怨、消極的態度對待,在工作上抱怨自己運氣差、抱怨和夥伴不合,卻不嘗試列出解決方案,同樣問題一再發生。
以關係來說,有許多人會把個體差異、三觀不合當作衝突的主因,卻忽略很多解決方案,積極的、建設性的和解最有利於雙方關係,可能包括妥協、努力對彼此都有利的解方;積極傾聽,關注伴侶的觀點、感受和擔憂之處,同時清楚表達自己的部分。願意承認錯誤並給予彼此時間。
圖片|Photo by Alex Green onPexels
E 後來發現自己因為與伴侶長期相處,呈現最真實的自己,正是因為足夠信任對方,才會用最本我的方式與伴侶對話,忽略了關係維繫仍需要溝通的技巧,自己舒服自然的面貌,同時站在對方的角度,只要多納幾秒鐘,就能選擇不同的說話方式,就像在外社交,即便遇到異己的群體,依然可以多顧慮對方的感受,真的能讓關係更靠近。
關係相處永遠記得,觀自己的情緒,先解決情緒,再著手處理問題,透過健康的回應,將溝通互動置於個體差異之上,才是關係長久經營之道。
關係是一輩子必修,更多伴侶關係|自我關係|工作關係議題,歡迎至 IG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