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的通風沒有戶外來的好,同樣的在室內的盆栽水分並不會像戶外植栽那樣流失那麼快,然而夏季要重視的不單單只是盆中的水,同時還有空氣的濕度,多數觀葉植物的原生地出自於熱帶雨林區,例如中南美及東南亞地區,這些地方通常終年暖濕,也因如此,相較於高緯度植物具有更旺盛的蒸散作用與對環境濕度的需求。
蒸散作用的動能來源除了光合作用外,溫和流動的風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過去說植物需要的陽光、空氣、水三大要素,這個「空氣」的部分我更喜歡說是「流動的空氣」,有時會疑惑室內植物的生長速度為何如此緩慢?以及澆水後土壤介質始終泥濘不乾?這些狀況都跟環境是否有流動的空氣有關,簡單比喻的話,雨林植物就是個吃得多才長得快的物種,而要吃多的關鍵就在需要「消耗」——即蒸散作用發達與否?當環境溫度被太陽提高連帶周遭都有流動的風時,植物表面的外部細胞會產生滲透壓,使礦物質、營養物質和水分能從根部向上流動,這才完成了快速生長的條件,而內部因水分與養分向上運輸的同時,葉背的氣孔會打開,並帶出細小的水分子,在接觸空氣後,變成水氣進而調節周遭溫度與濕度……在這些原始熱帶雨林中,降雨量較同區域的都市多,且溫差也會相對小,那便是因為植物在蒸散作用的過程可以在環境中製造更多水氣,跟植物行光合作用的碳循環一樣,植物同時也在水循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庇蔭了地球上大部分的生命。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綠境》黃郁婷 Yuty著)
在理解合適的蒸散作用是僅次於光線決定生長速度的要素之一後,我們也要知道,某些情況下,有的蒸散作用是植物無法應付的……例如焚風以及高樓的樓間風;這種環境極端的環境大概只有防風林或多肉型的葉片才能抵禦。對於大多原生地為雨林的觀葉植物來說,風的質地乾、熱而且瞬間風速極大,在強勁熱風吹拂過程中,水分從氣孔快速地帶出,而植物體內的水分卻無法及時從維管束補足上來,導致莖葉歪垂甚至葉緣乾焦,像是竹芋、秋海棠還有部分高地火鶴都是無法忍受這樣的環境,也因此這些品種多數在進入盛夏後鮮少出現在市場上,培育者的環境必須是能防風的溫室,或者配有造霧的設備,以確保穩定濕度以及能降溫為理想。
隨著太陽的西下,溫度總算慢慢降了下來,風也和緩了很多,在外工作一整天後,回到家剛好陽臺的造霧機也到預定的時間自動斷電停止運作了。陸續將原本放在室內冷氣房的植物們搬到陽臺,依序檢查著酷熱天氣下植物們的狀態並用有花灑的澆水壺,從高處對著植物們淋下降降溫。看著水順著葉緣滑落,不知道這些植物們,是否會對這突如其來的水感到慶幸?還是會對這出現於乾燥環境下的水源感到疑惑?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綠境》黃郁婷 Yuty著)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綠境》黃郁婷 Yuty著)
通風與澆水頻率
在室內養殖往往很難理解通風的定義,最簡單的方式是去同步感受,如果自己可以在該空間作息不覺得悶的環境,就是有達到通風的標準。在夏季開冷氣其實是個不錯的選擇,需要額外注意的只有該植物對濕度的要求有沒有被滿足而已,切記千萬不要拿電風扇直吹葉子,無時無刻被風吹不是應該有的原生環境狀態,溫和自然流動的風才是最好的。
澆水的頻率也著實是個大學問,可以歸納一個簡單的公式:
吸收作用(自體因素)× 蒸散作用(外在因素)=水分需求
自體因素:葉片的厚度、盆中根系是否發達、品種本身對水分的需求?
外在因素:養殖環境通風、盆中介質組成、盆子大小、季節溫度變化?
在各種環境條件中最常見也最需要立即改善的是無風但潮濕悶熱的環境,這是多數都市生活形態者在夏季室內常有的狀態。除了要特別注意介質的排水結構跟澆水次數降低外,前面開頭提及的通風也相當重要。而後,便能體會沒有一盆植物的澆水頻率是一定的,這是一個很動態的變化,要說不變應萬變的測量方式就是將手指伸進土裡半個到兩個指節的程度去確認(深度差異看盆的大小),在室內環境介質帶有濕氣、像是好吃的布朗尼時就還不需要澆水;如果像放好幾天已經發乾麵包,那就必須盡快澆透,但在澆透後也必須觀察土壤是否在三天內再成為濕潤的布朗尼狀態,而不是一直都像燕麥粥那樣泥濘,燕麥粥狀態太久的成因就是環境不通風,或是該植物的根系有損傷沒有在吸水⋯⋯這些都需要被留意盡快改善以免爛根死亡。
加濕機──營造環境濕度
過去觀察戶外植物的經驗會讓許多人把整體環境跟盆土狀態視為一體相通,但這部分在室內的時候就必須分開當成兩個部分管理,在上面有提到如何掌握盆內濕度(通風跟澆水的頻率判斷),但講到空間環境的溼度又是另外一個概念了。觀葉植物的喜好跟我們人體很相像,我們都喜歡18∼28℃間的氣溫,喜歡舒服可閱讀的光照,但唯獨對濕度大相徑庭,畢竟多數品種來自雨林,高濕的環境讓他們能夠發展更大更飽滿的葉子,不過這跟人類生活舒適的空間卻有所衝突,所以在養殖前最好先購入帶有測濕度的溫度計,衡量預備擺位置的環境狀態,全室內的空間需要開冷氣與不開冷氣兩種狀態,這個動作在夏季尤為重要!事先確認自己家中的環境再進行選購適合的植物,會節省很多不必要的煩惱。
如果家裡原先就是屬於很乾燥的(濕度低於50%),可以利用植物的蒸散作用,集中種植去營造微氣候環境,不過集中種植能輔助的有限,一般覆蓋量至少要是該區立方體積的1/3以上效果才會明顯,也因此不存在一個十坪的室內放一盆植物就會讓環境變潮濕這個說法;反之,不適當的人為密植很容易會引發各種蟲害跟疾病,尤其在亞洲的公寓樓層夾面相較歐美低許多,論採光通風都不適合大量在居家環境內密植。比較好的方式是另外配備加濕機,但在執行時也要考量自身居住環境的濕度承受力,例如臥房、書房等怕潮濕的空間就不適合喜歡高濕的植物,應該去考量在除濕機運行後,可以承受環境濕度會落到60%(甚至50%以下)的品種,例如市場常見的蔓綠絨或是虎尾蘭。
最後一種環境就是高樓層的陽臺/露臺,當風大、外部空間又廣沒遮蔽時,即使密植也很難維持穩定的濕度,除非將對外開放的出口做部分遮擋,如溫室常見的黑網或是用塑膠布做遮擋。但如果擔心破壞美觀,那在選擇植栽時就建議改種多肉或是海濱灌木。
(圖片提供/三采文化《綠境》黃郁婷 Yuty著)
作者-黃郁婷|Yuty
原ports1961 集團資深服裝設計師,在任職服裝設計師第十年突然愛上綠色植物不可自拔。第一個將「植物風格師(Plant Stylist)」的職業概念引入台灣,除了承接居家室內植栽佈置規畫外,也深耕於社交平台教導大眾如何正確又兼顧美觀的在室內種植植栽。用設計的角度以及服裝美學的搭配眼光在植物佈置上自成一格,被報導於台灣《Vogue》、《ELLE》、《Marie Claire》等國際時尚雜誌。
instagram:yuty_deco
延伸閱讀:園藝達人告訴你,植物種在哪裡才種得活?
【本內容節錄自精選好書《綠境:以四季為起點的觀葉養護日常》】
作者:黃郁婷 Yuty
出版社:三采文化
相關服務:►►► 幸福空間 - 裝修需求單
相關服務:►►► 幸福空間 - 裝修計算機
曉妍 能夠成功的養起一片綠意
或許是疫情期間創造出的另一種宅文化
但是看到越來越多人可以使用噴水機器、照護燈光
是否成了追求面子的競逐遊戲
也讓植物變得不是植物….
2022年08月19日03:4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