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中興新村華麗變身!青年攜手創業 舊聚落改造成潮流基地

網路溫度計 DailyView
更新於 09月30日10:15 • 發布於 09月30日04:30

誰說舊聚落不能有新風貌!位於南投的中興新村,是許多潮人熱愛的打卡秘境,它是如何一步步有了新生機?中興新村過去曾是臺灣省政府的所在地,1958年參照英國花園城市的空間規劃,開發為辦公與住宅相連的田園式行政社區,許多省府員工與其家眷紛紛遷入,形成了多樣的飲食、文化與眷村風貌。園區內有多處知名建築師的作品,也有綠意盎然的椰林、菩提、樟木、荷花、茄苳和白千層等,當年可是繁榮美麗的「綠色天堂」。

然而歷經民國88年精省,以及後來九二一大地震,人口大量外移,中興新村出現大量閒置眷舍,繁華不再。歷年曾有不少單位提出活化計畫,但總是來來去去不見成效,地方居民幾經折騰,也漸漸對改變不抱期待。

活化舊有空間串連在地商家 朱怡甄推動沉寂小鎮華麗轉身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截自臉書「省府日常散策」

2017年,原先服務於資策會地方創生服務處中區中心的朱怡甄和派派(連啟宏),本著對中興新村這塊土地的認同感,創立了華麗轉身股份有限公司。從最困難的申辦使用空間開始,先取得12處閒置眷舍的經營權,再陸續引進咖啡館、美學研究室、餐廳、民宿書店等12個品牌駐村發展;同時舉辦「轆轆散步市集」,發起「省府日常散策」,規劃並串聯起多種小旅行,帶領遊客透過散步、騎乘協力車,以及豐富的手作體驗課程,從容體驗中興新村的在地生活。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不過,從台中嫁到南投鹿谷的朱怡甄,以及來自台南的連啟宏都是外地人,一開始想打入社區哪有這麼容易?朱怡甄坦言,村子裡來了外人,大家一定會有戒心,為了突破他們的心防,她發揮敦親睦鄰的精神,教長輩學押花、辦手作課程,持續努力打動了人心,在地長輩開始願意分享故事,也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人決定返鄉,出身於中興新村的張竣凱,便是一例。

疫情打亂人生步調 張竣凱返鄉做出最在地的戲劇節

截自臉書「囊底路生活戲劇節」

他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原本打算畢業後留在台北工作。未料工作沒多久就碰上疫情,在百業蕭條、劇場經營不易的況下,張竣凱被迫離開台北返回中興新村。

當時受到疫情影響,許多離鄉唸書工作的遊子都回來南投。儘管大家都想過返鄉工作,奈何當地缺乏與自身所學相關的工作機會,多數人只能在疫情結束後再度離家。幸運的是,身為燒餅店第四代的張竣凱家裡開有早餐店,在家幫忙還能有些收入,就這樣,他選擇留在中興新村,發想並創辦了「囊底路生活戲劇節」。

可是,相較於其他各地常見的戲劇節,要如何做出差異呢?張竣凱觀察,現有的戲劇節,許多是邀請知名劇團到場演出,與在地的連結比較薄弱,而他想辦的,必須與中興新村緊密相連,於是,他立志要做出「最在地的戲劇節」,所有的創作與演出,都要來自這塊土地。

重新探索在地歷史 從日常散策實踐地方創生、豐富戲劇節內涵

截自臉書「囊底路生活戲劇節」

既然強調與在地的連結,首先在名稱上,就以中興新村獨有的道路形式「囊底路」為名,而且要將戲劇、舞蹈、音樂、視覺藝術等多元展演方式融入「生活」,不光是引進駐村創作藝術家,還要召集在地民眾加入。但尷尬的是,張竣凱雖然生於斯、長於斯,卻對中興新村幾乎一無所知。他很慚愧地表示,「我自己是做劇場的,一直在處理各種經典故事和劇本,但卻從來沒有好好認識過自己的家鄉與故事。除了會在自我介紹時提到自己是南投人,其他根本答不出來!」

為了重新認識「我是誰?」「我是哪裡人?」「中興新村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張竣凱積極投身田野調查,也加入了中興新村地方創生團隊「省府日常散策」,透過實際參與地方創生的工作,他認識了更多地方長者與專業職人,也豐富了囊底路生活戲劇節的內涵。

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彈性高 助策展新手減壓、高飛

在實踐理想的同時,難免也有資金的考驗。張竣凱笑說,一開始想得很簡單,大不了就是把戶頭裡的錢燒光就好,但因為怡甄姐的牽線,他認識了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決定提筆投稿。讓他最感動的是,「社區一家不僅提供資金贊助,更在疫情後期提供線上協助,包括如何寫提案的課程。而且社區一家的費用不用核銷,使用上更有彈性」,對於初出茅廬的策展人幫助很大。

信義房屋表示,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鼓勵社區依照各自需求提案,同時基於對提案人的全然信任,申請社區一家計畫不需要華美繁複的企劃案,只要獲獎,就能獲撥七成補助款,繳交結案報告後再撥入三成尾款。只要是為了讓社區更溫暖、生活更美好而齊心努力,這就是社區一家計畫的根本價值。

「自從怡甄姐團隊進駐後,開啟小旅行、帶著多個品牌進駐,中興新村確實變得不同了」,張竣凱談到,光是今年下半年,幾乎每週都有單位來中興新村辦活動,村子終於漸漸被人看見。他高興地表示,「我做得到,你一定也可以,歡迎年輕人一起返鄉打拚」!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