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孩子長不高?醫警告:別讓孩子做這「4件事」,當心生長板提早閉合

Heho健康
更新於 2024年09月12日07:41 • 發布於 2024年09月12日09:41 • 邱玉珍

生長遲緩不僅可能影響孩子的自信心,還可能導致其他健康問題,例如:身材矮小、早熟和肥胖等問題,進而增加罹患代謝症候群、高血壓和糖尿病風險。小兒科醫師表示,小孩要長得高又壯,除了遺傳之外,還要具備3條件,才能高人一等。

孩子長不高,遺傳扮演關鍵角色

不少父母憂心小孩長不高,只要坊間販售聲稱有助「生長」產品,均願意花大錢買給小孩吃,沒想到花了大錢小孩還是長不高。亞東醫院小兒部醫師高銓宏表示,小孩長高與否與父母基因有關,遺傳在身高發育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約佔70%至80%。

高銓宏強調,生長遲緩是一個需高度關注的問題,通常定義為兒童在一年內身高增長不到4公分,或其身高長期位於身高百分位曲線的低位,即低於同年齡、同性別的平均身高標準。這種情況可能由多種因素導致,其中抽血檢查是基本的診斷方法之一,可以檢測是否存在生長激素缺乏或其他內分泌異常。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2重要關鍵 影響兒童生長發育

生長激素缺乏症與低出生體重兒是兩個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議題,需透過專業醫學診斷和治療來確保孩子的健康發展。高銓宏指出,生長激素缺乏症通常需住院觀察並進行抽血測試,以評估孩子體內的生長激素濃度。若確診為生長激素缺乏,應考慮進行生長激素治療,尤其在青春期前治療效果最佳。整個治療過程需密切監控,以確保療效及安全性。

低出生體重兒(胎兒小於妊娠年齡,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指的是出生時體重低於同齡寶寶的第10百分位。高銓宏表示,這些嬰兒需要密切監測生長曲線,確保其發育達到標準。對於低出生體重兒,診斷過程包括持續觀察生長情況及詳細評估營養狀況。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小孩生長遲緩 借助生長激素

除了透過營養補充來促進成長發育外,若有必要,也可考慮使用生長激素來促進正常生長發育,而治療效果通常取決於開始治療的年齡、治療期間的長短、治療劑量,以及家長與孩子的配合程度,因此醫生與家長間的緊密溝通與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亞東醫院小兒部醫師高銓宏呼籲家長們,應該密切留意孩子的成長狀況,若對其生長發育有任何疑慮,應及早至兒童遺傳內分泌科評估與追蹤,確保孩子在關鍵時刻採取適當的治療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家長可能對生長激素治療產生疑慮,高銓宏認為,注射後的持續追蹤檢查非常重要,可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效果,無論是生長激素缺乏症還是低出生體重兒,接受各種治療都需在專業醫療團隊的指導下進行,確保達到最佳的成長結果。

醫揭小孩長高 3 祕訣

遺傳因素之外,其他環境因素如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適當運動,是以及孩童的生長發育上的3大關鍵,每個環結必須緊緊相扣,只要有一個環結出現問題,就會對孩子身高的增長產生不良影響。

1. 運動

想要長高,不能不做運動,但也要做對運動類型才有幫助。一些彈跳性的運動如跳繩、打籃球、慢跑、足球,能讓骨頭有「垂直於地面」方向的衝擊力,有助於長高;而像是舉重、負重練習,反而會妨礙生長,建議在成長階段最好能避免。

2. 睡眠

晚睡絕對是長高殺手,當孩子時常錯過晚上 10 點到凌晨 2 點這段體內生長激素的高峰期,就會造成生長發育的減慢。想要孩子長高高,最好要求他們每天晚上 9 點前入睡,盡量不要熬夜。

3. 飲食

除了均衡飲食外,長高最重要的其實是蛋白質,蛋白質是骨骼與肌肉的原料,能製造骨骼,就會讓身高成長。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像是牛奶、雞蛋、瘦肉、魚類、豆類、核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做這 4 件事,會提早讓生長板閉合

除了先天身高遺傳限制之外,若是孩子在青春期來臨前就出現第二性徵,也就是所謂的性早熟,就會讓生長板過早閉合、影響成長。醫師提醒若不希望孩子的青春期太早啟動,爸媽要注意 4 件事:

1. 少吃精緻食物和速食

務必少碰油炸類、精緻甜食與速食,皆有可能會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讓孩子長不高。

2. 預防孩子肥胖

體重過重的孩子容易有性早熟的表現,因為脂肪細胞會轉成性荷爾蒙,繼而影響發育。

3. 別太早食用補品

像是雪蛤、鹿茸、蜂王漿(蜂王乳)這類含有女性荷爾蒙的食物,都可能干擾孩子的內分泌系統,刺激生長板提早密合。

4. 避免接觸環境荷爾蒙

生活中如果太常接觸環境荷爾蒙,如:塑化劑、介面活性劑、油漆或亮光漆等,也會催化孩子早熟。而孩童容易接觸到的塑化劑多半來自飲食,像是以塑膠碗、塑膠袋盛裝熱食,或使用塑膠杯裝飲料等等,最好可改用不鏽鋼或玻璃容器。

高銓宏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亞東醫院小兒部醫師高銓宏

參考資料:https://heho.com.tw/archives/139342

延伸閱讀:

>>追蹤實用健康新知!馬上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