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迅的歌〈陀飛輪〉唱出了時光流轉的哲思,但在腕錶的世界中,「陀飛輪」不僅僅是一種裝置,更是彰顯製錶工藝與技術巔峰的象徵。作為「機械腕錶三大複雜功能」之一,陀飛輪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它精密的結構設計,更在於其背後的悠遠歷史與工藝美學。如果你初涉機械錶領域,對陀飛輪充滿好奇,這篇文章 Haremi 編將帶你由淺入深,探索陀飛輪的起源、功能與現代意義,從而揭開這項古老工藝技術的神秘面紗。
延伸閱讀:【腕錶小教室】什麼是機械錶的「擒縱系統」?維持機芯穩定度、走時精準全靠它!
一、什麼是陀飛輪?和擺輪一樣嗎?
Source: Instagram @audemarspiguet
要聊陀飛輪(Tourbillon),就不得不提到機械錶內部必備的另一個裝置「擺輪」,而提到擺輪則一定得把整個「擒縱系統」都拿出來講。(詳見另一篇《腕錶小教室》)已經開始想睡了嗎?先別急著把文章關掉,簡而言之,擒縱系統就像是機械錶的心臟,而這顆心臟的血管動脈,便是擒縱叉 (Pallet-Lever)、擒縱輪(Escapement Wheel)、游絲(Hairspring)與擺輪(Balance Wheel)。
Source: Instagram @audemarspiguet
擒縱系統(或說心臟)是將動力穩定分割並傳遞至機芯(或許能理解為身體各器官)的關鍵裝置,以規律的震幅控制走時精準度。講到現在,你一定在想,這關陀飛輪什麼事?其實陀飛輪是一種將擒縱系統「固定住」的框架,你可以將其想像成「心臟支架」或許更好理解,它可以讓擒縱系統不受外部條件干擾(亦即地心引力),進而運作得更加順暢。
延伸閱讀:【腕錶小教室】什麼是「動力儲存」?機械錶為何要上鍊?初級錶迷必看的7個重點:運作原理、動能顯示一次看
二、陀飛輪為何會被發明?
Source: Instagram @montresbreguet
然而,你肯定不解,擒縱系統明明堪稱機械錶的心臟,照理來說應該能良好切割動力,並控制走時精準度才對,為何又需要發明陀飛輪把它「框住」,這豈非多此一舉?這就得說回17、18世紀時,鑑於當時腕錶尚未發明,那個時代的人看時間都是以「懷錶」為主,但地心引力卻是懷錶的大敵。因為長時間垂直放置於衣袋內或掛在頸項上,懷錶機芯中的擺輪就會有一邊受到地心引力影響而擺動幅度較大,反之另一邊則擺幅較小,如此一來便會影響「擒縱系統」的動力傳輸頻率,進而產生走時誤差。
Source: Instagram @montresbreguet
因此,為了使懷錶不受地心引力的影響而失準,陀飛輪裝置才首次被發明出來。就好像健康的心臟本來可以自己良好運作,但因疾病或其他外部因素影響,所以必須藉由心臟支架的輔助,才能讓血液順暢地傳遞到身體的各個器官。
延伸閱讀:【腕錶小教室】機械錶、石英錶、電子錶差在哪?詳細差異一篇解析:初入「錶坑」挑「這款手錶」最具收藏價值
三、陀飛輪是誰發明的?
Source: Instagram @montresbreguet
那麼,「拯救了懷錶性命」的陀飛輪是誰發明的?答案是同時發明了「音簧」和「上繞游絲」的製錶大師——亞伯拉罕路易寶璣(Abraham-Louis Breguet)。為了解決上面提到的問題,18世紀末時,寶璣就想到要將擒縱系統安置在一個可旋轉的框架中,透過讓擺輪和其他易受重力影響的組件,隨框架持續的360度自轉,以抵消地心引力的影響。如此一來,無論鐘錶怎麼放,都不會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而導致走時誤差,而這個精密的結構裝置就被它取名作「陀飛輪」,並於1801年正式取得專利、1805年生產出史上第一枚「陀飛輪懷錶」。
陀飛輪的設計初衷在於實現更高的走時精準度,這一發明的出現,不僅改變了鐘錶的技術水準,也奠定了製錶業的工藝基石。它成為當時製錶師們技術競逐的焦點,也讓腕錶從一項實用工具,逐步進化為藝術與技術融合的象徵。
Source: Instagram @audemarspiguet
一言以蔽之,擒縱系統是機械錶運作的核心,而陀飛輪則是提升其精準度的革命性設計;擒縱系統如同樂曲中的節奏器,而陀飛輪則是為應對外界干擾而加上的穩定裝置。它為鐘錶工藝開啟了全新篇章,兩個多世紀以來,陀飛輪依然是製錶界的巔峰象徵,無論是寶璣品牌本身,還是其他頂級腕錶品牌,都以製作複雜且創新的陀飛輪機芯為榮(同時也為樂)。
四、陀飛輪的運作原理
Source: Instagram @vacheronconstantin
陀飛輪的原理其實並不複雜,但實現起來卻需要極高的技術支持。其核心在於將擒縱系統置於一個框架內,並讓框架以穩定的速度旋轉。這種旋轉過程能使不同方向由於地心引力而產生的誤差互相抵消,從而提升腕錶的精準度。在陀飛輪剛發明時,據說要花上4分鐘才能旋轉一圈,後來製錶技術日益精進,當今的標準陀飛輪裝置,平均每分鐘就能旋轉一圈,而這也是我們在許多高級腕錶中常見的設計。
不過,這並不代表陀飛輪不能旋轉得更快,像是以複雜陀飛輪工藝聞名的腕錶品牌高珀富斯(Greubel Forsey)就曾推出一款24秒陀飛輪。到了2019年底,瑞士鐘錶品牌 MB&F 與製作球型陀飛輪(Gyrotourbillon)的開山始祖 Eric Coudray,打造出了更快的 LM Thunderdome 陀飛輪腕錶,能夠以8秒、12秒、20秒超高速率轉動,是目前世上旋轉速度最快的陀飛輪,不過全球限量33只,售價也高達新台幣 8,990,000 元,並非人人負擔得起。但無論是單軸、雙軸,還是多軸陀飛輪,其目標都是在美觀的同時,追求更高的技術表現與藝術價值。
五、「飛行陀飛輪」又是什麼?
Source: Revolution Watch
如果說傳統陀飛輪像是樂團指揮中的定海神針,那麼「飛行陀飛輪」就是一位自由翱翔的舞者。由德國格拉蘇蒂(Glashütte)製錶大師阿爾弗雷德海威格(Alfred Helwig)於1920年設計的飛行陀飛輪,省略了傳統陀飛輪上方的固定橋板,僅以底部固定框架,讓整個陀飛輪宛若漂浮於機芯之上,視覺效果更加震撼、賞玩起來也更為過癮。飛行陀飛輪的設計不僅展現出更高的製錶技術,也賦予腕錶更多的藝術美感,讓陀飛輪機芯彷彿在籠架中「飛行」一般,令人目眩神迷。它不僅是工藝的進化,更是製錶師們對技術與美學完美結合的追求。
六、陀飛輪的重要性
Source: Instagram @audemarspiguet
隨著腕錶逐漸取代懷錶,地心引力對腕錶走時的影響已經不再那麼顯著。因為前面我們有提到,陀飛輪是因應懷錶「垂直擺放」而產生的問題所設計,但如今腕錶都戴在手腕上,因此會隨著手腕擺動而不停變化方向,擒縱系統的方位也會隨之變化,如此一來,傳統陀飛輪的效果就沒那麼明顯。然而,這並不代表陀飛輪就是種過時工藝,反而隨著製錶技術日益進步,呈現方式也越來越複雜。像是腕錶品牌逐漸發展出「傾斜陀飛輪」或「多軸陀飛輪」,讓擺輪在不同平面上也能不間斷地旋轉。時至今日,陀飛輪仍是製錶的巔峰象徵,許多陀飛輪腕錶更被視為藝術藏品般的存在,展示了製錶師們的工藝與創意,而非單純的功能需求。
Source: Instagram @vacheronconstantin
例如:積家(Jaeger-LeCoultre)的球體陀飛輪、江詩丹頓(Vacheron Constantin)的雙軸陀飛輪、芝柏錶的三軸陀飛輪,甚至是2004年創立的獨立製錶品牌高珀富斯(Greubel Forsey)標誌性的「30度雙體陀飛輪」(Double Tourbillon 30°)等。這些技術突破不僅提升了腕錶的複雜性,更彰顯了品牌在製錶工藝上的實力與創造力。擁有一枚陀飛輪腕錶,不僅僅是佩戴一件奢侈品,更是在方寸間凝聚了一段悠久的歷史工藝故事。
【腕錶小教室】
自認不是最專業
但敢肯定很有趣
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講錶
帶領大家領略腕錶趣味
胃痛、胃食道逆流怎麼辦?中醫師授5招日常保養觀念:三餐只吃6分飽、按摩這個穴道比吃胃藥更有效
2025必備!平價「黑色運動鞋」推薦TOP 8:Nike、Adidas經典復刻,New Balance「這雙」IU同款
加入Bella儂儂 LINE好友,接收流行時尚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