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推薦的港式茶餐廳嗎?」
網上同學或是初相識的台友常令港仔無言以對地有此一問。
為難無關味道,因為即便多美味,若不香港,焉能推薦?連介紹也成不成,亦解釋了為何一直沒有台灣茶餐廳文章出現在過去寫作生涯中。
這一篇大龍鳳成了十多廿年來的絕無僅有。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背書大龍鳳,不因她的裝潢很香港,既有當年懷舊小地磚和港式店舖手推鐵閘,亦有充滿代表性的霓虹燈管,還有英女皇的頭像照片和九龍皇帝的無價墨寶,連當年雞蛋攤店使用的紅色燈罩也被納入作照明之用,但吸引的豈是只有這些香港環境元素一二三。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決定寫,全因美食。
喜歡她乾炒牛河的鍋氣,原盅北菇蒸雞飯不輸松山大家好,黯然銷魂飯的叉燒不僅使用梅花肉更以厚切呈現的真港式,還有沙嗲牛肉一丁濃郁厚重,燒賣口味很古早,蘿蔔糕的蝦米臘味鮮明真材實料,甚至連咖哩三寶、例湯、熱鴛鴦和鹹檸七也合脾胃,再加上米飯使用香港人最愛的泰國香米和又以傳統茶餐廳的厚茶杯盛茶,就是這樣一加一加一的加起來得到高分數,令鮮有在台灣光顧茶餐廳的港仔一而再再而三的一去再去。
一味說好難免虛偽,總有可以被挑剔。如叉燒瘦多肥少,隨蘿蔔糕上桌以醬油膏取代辣椒醬,餐點份量不如香港大又多,但這些那些都是為了市場作出無傷大雅的小改動。比較嚴重在於口味上,應該也經過精心調節。
如此論述和前文所言的「真港味」並不違和,因為大龍鳳的出品既能吃出港食的厚重,亦帶台式的淡雅,能兩者兼顧,肯定是老闆兼大廚 Ivan 的所為。作為港台混血兒的他,曾在兩地多年居住,在懂得香港明白台灣下,才能在口味上作出如此精準的微調,征服港仔的脾胃。
下次再有人問道:「台灣有推薦的港式茶餐廳嗎?」
會懂得回答:「去吃大龍鳳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