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離開矽谷 Meta 後,我如何重塑人生?

換日線
更新於 30分鐘前 • 發布於 23小時前 • 尼可Nicolle/矽谷Bonjour
離開矽谷 Meta 後,我如何重塑人生?

我在 2022 年離開矽谷 Meta,成為一位微型創業者,我成立了你可學苑,目前是一名個人品牌教練,協助有志透過建立個人品牌的人,將副業拓展為事業,發展可穩續獲利的商業模式,掌握人生的自主權,最終有機會走向不打卡、財務獨立的人生新篇章。

此外,我也是全職的自媒體創作者,目前共經營四個自媒體平台:Podcast、部落格、臉書、IG。這幾年我出版了兩版著作,也時常受邀到學校或企業演講。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踏上自媒體創作的契機

不知道你有沒有思考過「事業發展」與「個人生活或興趣」真的必須互斥、只能二選一嗎?

很多年前,我也面臨過這個抉擇。大家總是告訴我們,在職場的快速發展與追求個人興趣之間,似乎只能二選一,彷彿這是一道「非 A 即 B」的單選題。但在幾年前,我決定打破這種二選一的思維,勇敢將這道題目改為「複選題」,並從此展開了我的多元斜槓人生。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回到 2016 年,那時的我在矽谷一家跨國科技公司工作。雖然我不討厭自己的工作,但內心總有一個聲音,告訴我要追求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我問自己:「難道我的人生只能是這樣,工作賺錢,日復一日?」當時,我開始思考,能否在不放棄目前工作的情況下,發展出一個我熱愛的、又能帶來收入的副業?

接下來的幾年,我開始以「複選題」的思維,分配時間在工作、個人興趣和自我成長。業餘時間,我創立了個人品牌,逐漸將興趣轉變為能帶來收入的副業。這些多重角色不僅沒有影響我的本職工作,反而讓我在生活中找到了更大的滿足感和成長的空間。我不再是僅僅依賴工作 title 定義自己的身份,而是透過自我探索,發現了更多可能性。

於是,我開始利用業餘時間,開啟了我的文字冒險。我創立了一個名叫「矽谷Bonjour」的臉書專頁,記錄我在北加州的生活點滴、旅行見聞及美食文化。這些故事吸引了意外的關注,甚至有出版社主動聯絡我出書,開啟了商業合作的機會。隨著時間推進,這段文字冒險最終演變成我意想不到的斜槓事業,讓我成功跨越了「單選題」的限制。

所以我剛「出道」經營自媒體時,其實是寫旅遊起家的,而且我寫的範圍非常聚焦──北加州灣區的小眾旅遊,當時可以說是旅遊部落客百花齊放的年代,最受歡迎的主題不外乎是函蓋多個國家介紹的歐美旅遊、小資旅遊和時尚奢華的 IG 旅遊照。

但我卻沒有跟隨其他人的作法,朝這些競爭激烈的領域發展,我的作法剛好背道而馳,我是先拿下一個利基市場,也就是北加州旅遊,再把經營的主題擴大到更廣的市場。我認為經營自媒體要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藍海,有可能這片藍海比較偏遠,也沒有很多的魚,卻少了和你競爭的漁船,也只有你知道在那裡捕魚的方法。等你慢慢的在那偏遠的藍海把漁船養大後,再回到那片大紅海和其他大船競爭也不遲。

從旅遊 KOL 切入線上教育的契機

我沈浸在旅遊和美食的書寫世界之中,直到 2020 年疫情來襲,矽谷有嚴格的居家避疫令,旅遊變成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我無法繼續踩點、分享我的旅遊心得,當時我感到心慌,不知道我的創作生涯該何去何從。

我收到粉絲的來信,跟我說不要氣餒、他們會繼續追蹤支持我。我內心覺得很感動,因為他們已經把我當成朋友,我便思考,有什麼方式可以讓我的粉絲獲得更多的價值。

2020 年 podcast 的浪潮席捲台灣,我大學時擔任過廣播電台的主持人,心想何不開設個 podcast 節目,分享我這幾年不離職創業的心路歷程。於是我推出了podcast 節目《你 Ker 這樣說》,除了分享不離職創業,也開始分享經營個人品牌、自媒體和知識變現的心法。

當時有愈來愈多聽眾寄信詢問我如何邊上班、邊經營自媒體和個人品牌,這類問題的詢問量漸漸超過關於旅遊的問題,我發現這或許是一個潛在的市場。我開始加重在節目中分享個人品牌經營的相關內容,並邀請這方面的專家來賓。

我就這樣邊工作邊寫文章、邊經營自媒體,幾年下來,我靠著不斷嘗試,逐步開拓出多元的業外收入,包括業配、團購、Podcast廣告、書籍版稅、演講、雜誌專欄稿費、聯盟行銷等,這些獲利來源一部分是主動收入,另一部分則是被動收入,都是這幾年我靠著經營自媒體和個人品牌累積的複利效應,這是我當初始料未及的。

由於渴望有一天能為自己工作、成為自己的老闆,我開始積極地試驗與調整我的收入與投資組合。當時我除了被動接案,還主動開發案源,向廠商提案、爭取長期合作的案件,並嘗試做團購,增加我的主動收入。接著我試著提高被動收入的比例,將我名下的投資房進行重新貸款,壓低每月固定支出的貸款,拉高租金的收益,同時投資美股賺取股利。經過幾個月的不斷嘗試與調整,我所有的業外收入總算超越了原本正職的收入,我以這樣的模式又經營了好幾個月。

於是當時我認為,是時候要做個取捨了。因此 2022 年,在經濟無後顧之憂下,我決定結束職場生涯,正式成為一名獨立創業者,成立了你可學苑。我想看看如果我「All in」的話,我的個人品牌事業能帶我到什麼地方,更特別想知道自己能力的邊界和極限在哪裡。

全職創業後的挑戰

全職創業之後,我持續觀察與紀錄每個月的收入,發現雖然目前的整體收入已超越原本正職工作的薪水,但開始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每個月的收入起起伏伏,且若某個月不接業配,收入就明顯下滑。我因此開始思考如何更穩定地獲利,發現要擁有主控權,就必須創造屬於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於是,我深入分析自己的興趣、專長以及潛在客戶的需求,找到了三者的交集,並發現「線上知識型產品」是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

在決定開發線上課程後,我的首要任務就是確定主題。我不想閉門造車、推出一個沒人感興趣的課程。因此,我積極進行市場調查,與我的粉絲對話,深入了解他們的痛點,並觀察他們對哪些主題最感興趣。經過全面的市場回饋分析後,我最終鎖定「個人品牌經營」作為課程主題。

但從零開始開發一個產品談何容易?在製作線上課程的過程中,我意識到這個作法是有風險的,因為我無法確定市場上有多少人會買單,且製作出來的課程不一定能完全滿足學員的需求。所以我決定先推出個人品牌一對一諮詢服務,去觀察哪些內容對我的客戶有用、哪些沒用,並且隨時進行調整和改良。在推出付費的一對一諮詢服務之前,我甚至先提供免費諮詢的服務,目的是去搜集學員的回饋,進一步優化我的課程方案,確保我的方案真的能解決客戶的問題。

經過兩三個月的試驗,最後我才正式推出付費的一對一諮詢──因為前期做了大量的市場調查和調整,我的產品正式在市場上推出時等於已經過驗證,因此一推出後便大受好評,並成為我的主要收入來源,讓我不用單單仰賴廠商給我案子,也讓收入曲線能更加穩定並持續成長。之後,我再把一對一諮詢課程累積的內容,經過系統化的整裡,轉化爲我的教練課程,讓我的收入邁向另一個高峰。

機會是留給「還沒準備好的人」

全職創業至今已超過兩年了,這段旅程無疑是酸甜苦辣交織而成。

從零開始到穩定獲利的旅途中,並非一帆風順,但一路上我秉持著「空杯子心態」,隨時保持學習的狀態,邊走邊學、缺什麼就補什麼,並且不斷投資自己,報名線上課程,向不同領域的專家學習。

此外,我深刻體會到「機會其實是留給還沒準備好的人」,爬梳我的創業旅程,無論是邊工作邊寫書、做自媒體,和推出《你 Ker 這樣說》podcast,以及投入品牌經營教練事業,我都是在「還沒完全準備好」的情況下就先把頭洗下去。

我並不追求完美,而是採用低成本、快速實作的方法,盡快推出第一版「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讓市場告訴我缺了什麼,然後再持續優化,因為其實任何商業模式,都不會有「完全準備好」的那一天。

記住,不需準備到完美再出發,創業本來就是在走一條沒人走過的路,自然也沒有人知道什麼叫「完美」,你必須持續行動,才知道下一步在哪裡。

【延伸閱讀】

●原來吸引力法則是真的:當我開始「相信自己」,中年轉職兼斜槓什麼都不怕
●找不到理想工作?不如自己創造一份!──她第一次用自媒體創業,收入便超過了幾個月薪水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