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中國AI是否真能自主創新?(下)

中央廣播電臺
更新於 10小時前 • 發布於 1天前 • 新聞編輯採訪

(續上篇)
筆者認為,中國AI企業的抄襲行為並非個別現象,而是反映了中國科技發展模式的固有問題——即短期內追求技術突破,而忽視長期的創新能力建設。在人工智慧這一充滿潛力的領域,這種模式可能對全球技術生態產生深遠影響。

首先,這對全球AI技術的創新氛圍是一種破壞。當一個國家的企業透過抄襲取得技術優勢,其他致力於原創技術的公司將感到不公平,甚至減少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因為他們的成果可能被他國企業未經授權地使用。這種情況下,AI技術的整體發展速度可能受阻,因為原創者失去了開發新技術的動力。

其次,中國AI的快速崛起可能引發國際間更加嚴格的技術監管。筆者認為,中國AI企業的抄襲行為已促使美國等國家重新審視其技術出口政策。例如,美國對中國的高端晶片出口限制就是一個明顯例子。隨技術對抗升級,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技術壁壘,進一步削弱全球科技合作的基礎。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AI產品可能對數據隱私和安全造成威脅。筆者注意到,中國AI企業在數據處理方面的透明度普遍較低,這讓人無法確定其數據來源是否經過用戶授權。若這些數據被用於訓練AI模型,模型可能包含大量未經授權的敏感資訊,從而對全球數據隱私構成威脅。

此外,中國AI產品的崛起可能改變全球市場競爭格局。中國以龐大的內需市場為基礎,透過補貼和政策支持快速推廣本土產品,對國際市場上的其他競爭者構成挑戰。然而,當這些產品的技術基礎被質疑時,其國際競爭力可能會受到限制。若中國AI產品最終被證明建立在抄襲基礎上,將無法在國際市場贏得真正的信任。

最後,中國AI企業的抄襲行為還可能引發對AI技術本身的倫理質疑。AI的初衷是透過創新改善人類生活,但當這項技術被用於不道德行為時,其正面價值將被削弱。筆者擔心,若這種情況得不到控制,AI技術可能失去公信力,影響其在全球的推廣和應用。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總而言之,中國AI企業的抄襲行為對全球的影響不容忽視,這不僅關乎美中科技競爭,也關乎全球技術創新的未來方向。筆者認為,唯有透過加強國際合作與監管,才能確保AI技術朝正確方向發展。當然,中國AI的未來究竟如何,我們不妨拭目以待、走著瞧。

作者》小蟻人 香港青年。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