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下令,4日起對中國、加拿大、墨西哥加徵關稅,外界預期,台灣半導體將是美方下一波課稅目標。學者今天(3日)分析,台灣近年已試圖擴大對美採購、投資,降低對美貿易順差,美方也瞭然於心,川普較為念茲在茲可能是半導體供應鏈斷鏈風險,因為未來上談判桌後,可能要求台灣先進製程甚至先進封裝擴大赴美,如何確保先進製程根留台灣,又能讓美方滿意,有賴我國經貿談判人才發揮智慧。
川普2.0揮動關稅大刀,首波揮向中國、加拿大、墨西哥,並引起這3國不滿,加拿大已宣布在美國關稅生效當日,同步對美課稅;墨西哥揚言報復;中國則強調會採取相應的反制措施。
東海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3日受訪表示,川普是以關稅逼這些國家上談判桌,要解決毒品、非法移民等問題,並縮小貿易赤字,雖然外界預期川普未來也會對台灣課稅,但考量台灣沒有什麼項目會威脅美國國安,推估川普要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立即對台所有商品課稅的可能性不大,而援引其他法案的話,較可能只對半導體課稅,且課稅時間點不至於那麼快,最終受害的反而是美系客戶。
邱達生分析,若遭美課稅,台灣不至於像加拿大一樣回以報復性關稅,更不太可能訴諸世貿組織(WTO)申訴,因為台灣當前政策仍是與美國作為戰略、供應鏈上的親密夥伴,且台灣市場規模有限,報復性關稅的成效是微乎其微,屆時較可能是觀察其他亞洲出口導向國家的做法,與美方協商。他說:『(原音)到時候我覺得反而會參考其他東亞出口導向國家的做法,因為如果要課台灣關稅,日、韓也都差不多了,我們到時候會跟一些經濟體質相近的國家,看他們有沒有一些具體的作為,我覺得比較可能是具體跟美國談,而不是訴諸WTO,因為美國川普最主要目的也是希望貿易對手上談判桌。』
邱達生指出,台灣雖然對美國貿易順差大,但這是基於台美產業互補,加上供應鏈移轉效應、避免供應鏈斷鏈所致,美國財政部過往的匯率政策報告也都有提及,且台灣這幾年持續加大對美投資、採購,包括軍購、農產、服務,甚至也有意採購美國能源,這部分的歧見應是不難化解。
邱達生認為,半導體供應鏈斷鏈風險,可能才是川普最在意的事情,因此未來談判時,美方可能會要求台灣先進製程乃至於先進封裝,擴大赴美投資,但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先前已經表態,考量成本、先進製程量產時須貼近研發等因素,最先進製程勢必根留台灣,也就是說,未來談判時如何創造台美雙贏局面,將考驗我國經貿談判人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