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大同區寧夏、錦西與保安街口存在一棟褐色、宏偉的老建築,他就是現在的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過去是日本時期日本總督府於1933年建立的北警察署,作為控制和維安臺北州的機關之一。早在1920年代,臺灣的政治與社會運動已蓬勃發展,許多知識分子被羈押於此,這個路口一直是抗日行動的重要地景之一。
二戰後,北署轉為刑警總隊辦公處,即為白色恐怖時期羈押政治犯的場域。之後這棟建築也依序成為警政機關使用,包含第一分局與大同分局,直到1998年才被公告為市定古蹟。
由於警力人員和業務負擔,舊廳舍不敷使用才遷至他處,2012年遷至旁邊的新大樓,舊廳舍則轉型為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這棟建築歷經殖民時期、國民政府威權時代的國家機器運動空間,現在成為文化教育場所,意圖讓世人了解並感受日本時期臺灣人為求民主過程的篳路藍縷,即便戰後仍不畏懼的延續文化和啟蒙運動,抓入牢中依舊堅持的精神。
資料較少的部分是這棟於白色恐怖時期的關押犯與內部情況,能確認的是有被指認為不義遺址,二二八事件時許德輝組織的忠義服務隊就把一樓當成隊本部。1949到1958年此為關押白色恐怖政治犯所使用的監獄,被帶到這裡的政治犯多半是過水而已,不久即移監他處,最新資料調查刑總的拘留政治犯可能是送往保安局居多。
※此棟建築只是活化以新文化運動作為紀念主題,建築過去歷史與文協、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等人士無太大關連。
北署建築
1933年完工的北警察署是由臺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所設計,原為臨街的兩層樓混凝土建築,後期增建為三樓,大同分局時期增建了警衛室與停車場入口空間,改為紀念館時又拆回兩層樓,現在只有主棟留有增建。外觀上主體呈現流線型,警署入口設於線條末端並以圓弧方式轉折,入口也立有仿西洋圓柱凸顯其權威感。
牆面皆貼有北投窯廠的褐色磁磚與溝面磚牆,該建築的溝面磚牆據統計共有兩種形式與尺寸,五種顏色。這棟和洋折衷風格的現代建築除了外表顯眼之外,另還有幾個特殊景觀。其一是建物外的圍牆石塊,為1900年拆掉臺北城牆所遺留下來的,目前於停車場入口增建處有外牆與花臺的裝飾。
而建物內尚有見證歷史且全臺灣唯一僅存的扇型拘留所及水牢,監禁空間的環型設計與七間拘留所的扇形向心式排列是為了上放置於中央的監視臺可一覽拘留室狀況,水牢為懲治犯人所使用,其高度約有120公分,人無法直立僅能屈身進入,注水後犯人將無法坐臥。
北署建築細節
日本時期為求室內通風,很常在樓板下方裝設木造天花,為防止天花內潮氣過多,並在天花角隅設有通風口,也防治蟻害。為由壁面完整性,在修復時也是依循下塗、中塗與上塗塗抹漆喰塗,可模仿洋壁效果。維修時也有發現拘留所牆面留下拘留犯的文字紀錄,刻在牆壁上。
百年運動常設展
在展內從台灣的新舊文化融合與民主啟蒙開始談起,在大稻埕地區出現思想交流,描述著許多我們熟知的知識份子為臺灣的權益進行多少付出與犧牲,《臺灣民報》是臺灣人所創立的第一份報紙,扮演著臺灣新文化運動的先鋒,文協故事的開始也是從設份報紙的展覽說起。
從諸多的的文獻與老照片中,我們也了解了文協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過程,之後發生的治警事件一審中,蔣渭水等人獲判無罪的判決書,讓我們了解百年前的對於自由與民主的渴望是多麼激昂與奔放,即便被抓捕關進牢房,思想也未被阻斷,釋放後繼續與同仁堅持而努力,這些都是在這棟建築內部展覽所呈現的,也希望我們心中的新文化永不被消滅,用我們的口說出自己的文化。
Info.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路87號1樓
營業時間:週二~週日 9: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