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上週五(19日)辦理農業部所提森林碳匯、竹林碳匯減量方法學第二次專案小組審查,兩案都要補正再審。農業部提出,申請森林的林產品碳儲存計算,須加入國產材追蹤體系以確保木材流向。另一方面,農業部參考國際訂定的林產品留存係數0.32,遭專家質疑缺乏國內數據。竹林碳匯也被提出竹桿產品後續追蹤方式不明,竹籤、竹筷等一次性產品,或是汰換很快的農作物支架、蚵棚,都難以計算固碳量。
森林碳匯加入國產材追蹤 還需統整國內專屬木材參數
農業部說明,森林碳匯方法學是透過經營活動提高森林生長量,並藉由伐採林木(林產品)提升森林碳匯能力。碳儲存的計算主要來自林地的生物量以及收穫林產品儲存的碳。農業部換算,平均每年每公頃可移除5.2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
環境部19日針對「森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竹林經營碳匯專案活動」的方法學辦理第二次專案小組審查。對於收穫林產品的後續追蹤問題,農業部於此次審查提出,若要申請專案,必須加入林業署的「台灣林產品生產追溯系統」,也就是國產材追蹤體系,確保砍伐後木材的流向。
此外,收穫後的木材若經過加工,最終成品的碳儲存量也會難以計算。農業部則提出參考國際上的計算方式,設定林產品留存係數「0.32」,意思是一塊木材加工成產品後,可以留存約32%的碳儲存量。但此法遭專家委員質疑,不同樹木材質不同,林產品的使用年限也完全不同;不應使用固定係數,而是要建立國內專屬的木材參數。更有委員批評,就是因為官方長期缺乏研究,基礎數據不足,現在才要「硬套數據」。
會議主席、氣候署長蔡玲儀認為,應該先確認好係數,日後查驗機構才可以確認減碳量。因此裁示,農業部須統整國內針葉林與闊葉林木,不同胸徑大小的留存係數,在下一次會議提出相關木材利用率統計表,再行審議。
碳儲存量比森林高 竹林碳匯卻變「砍竹子碳匯」?
竹林碳匯方法學由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提出,林試所說明,竹類佔林分20%以上算是「竹林」,而經過經營後,竹類要佔林分50%以上。竹類生長快速、固碳能力高,目前收穫以「竹桿」為主,不適用「竹筍」等產品。經過案例試算,每公頃年移除估計18.68噸碳,碳儲存量比森林經營還高。
然而,會議上委員要求提出竹桿產品後續的追蹤方式,林試所無奈表示,國內竹林經營模式大多靠竹農與老闆之間的口頭交易,沒有明確數據可以查核。委員再質疑,目前沒有設定最小申請面積,且細看所謂的經營方法只有「砍竹子」,如果這樣就可以申請碳權,「是不是大家都來砍竹子?」
收穫竹材的應用也有爭議,例如竹籤、竹筷等一次性產品,或是汰換很快的農作物支架、蚵棚,都難以計算其固碳量。
蔡玲儀要求,農業部應該評估最小面積與經營操作方式,使減量方法符合保守性。要確保碳固定在這些生物材積裡面,不會因為快速腐化又釋放回到大氣內。最後決議補正再審。
五案自然碳匯各有爭議 待環境部拆彈
除了森林、竹林碳匯以外,目前環境部正在審議包含紅樹林、海草床,以及低蓄積林等自然碳匯方法學,起初一度討論是否要與森林經營合併,但環境部認為方法學不同,應各自辦理審議,再送交大會討論。
日前有環保團體質疑還紅樹林與海草床碳匯有破壞生態的爭議、建議暫緩審查。蔡玲儀於19日的會議上說,暫緩審查只是迴避問題,既然相關申請已送到環境部審查,應在會議上討論。環境部也會蒐整各界意見,如果內容有不適合的就來討論如何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