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腎結石飲食禁忌與建議|預防結石、避免復發要吃什麼?

Hello醫師
發布於 2021年02月24日08:00 • 周士閔

腎結石是尿液中的礦物質結晶沈積在腎臟裡,並可能會移動到輸尿管,發作時毫無預期,造成的疼痛常會讓人難以忍受;而腎結石和飲食有很大關聯,主因很可能是平時喝水不足,再加上過度攝取一些腎結石禁忌的飲食,導致罹患腎結石的風險大增,本文將提供一般健康大眾和腎結石患者飲食建議,教你預防或避免腎結石的復發。

腎結石飲食原則

腎結石容易復發,所以預防和避免復發絕對勝於治療!而預防腎結石生成的最好方式是多喝水,飲食方面醫師可能會根據不同的結石類型提供不同建議,如果罹患最常見的草酸鈣結石,就應避免富含草酸鹽的食物,並增加含鈣食物的攝取;尿酸結石為另一常見的腎結石種類,患者應避免攝取高普林食物(如:紅肉、內臟、啤酒等酒精飲料等)、減少糖類、紅肉的攝取、增加全穀類、蔬果的攝取,以下統整美國腎臟基金會(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提出的幾個飲食原則和建議。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多喝水、適量補充鈣質防結石

  • 每日喝水量 2000~3000 c.c. 以上 :水分攝取包括了白開水、咖啡或檸檬汁,而檸檬汁因含檸檬酸,甚至有助於抑制結石生成,不過葡萄柚汁和汽水應該要避免飲用;每日 2000~3000 c.c. 的水分攝取,稀釋尿液並確保每日尿量在 2.5 公升以上的健康標準。
  • 鈣質的攝取:鈣質能在腸道中和草酸結合並排出,降低草酸的吸收,如果攝取足夠的鈣質(成人的每日建議量:800~1000 毫克),能降低草算鈣結石的風險;相對地,飲食中鈣質補充不足,會有利於草酸在腸道的吸收,造成體內草酸濃度提高,並增加尿液排泄草酸的機會。

腎結石 4 大 NG 禁忌飲食

腎結石患者應特別注意並限制以下幾種食物的攝取。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1. 高鈉食物傷腎

過量的鈉會增加尿液中的鈣沉積,誘發腎結石的形成,而鹽的主要成分是鈉(Sodium),如果飲食鹽分太多,也意味著攝取太多的鈉。另外,日常生活中,白吐司、罐頭食品、速食、即食品、肉類、調味料等都有鈉的蹤跡,因此,建議民眾多注意營養標示上的鈉含量,並可以與營養師討論如何適度攝取鹽分,不僅避免結石,也減輕腎功能負擔、降低尿蛋白的風險。

以下是進行低鈉飲食的小提醒:

  • 外出用餐,以清淡為主,可以請店家少鹽烹調。
  • 多在家料理,以天然香料、食材的提味取代鹽分添加。
  • 多攝取新鮮食物,少攝取加工食品,例如:罐頭、泡麵、香腸等。
  • 多注意食品上的營養標示,食物添加碳酸氫鈉(Sodium Bicarbonate)、小蘇打、膨鬆劑(發粉)、磷酸氫二鈉(Disodium Phosphate)、麩胺酸鈉鹽(Monosodium Glutamate)、味精(MSG)、海藻酸鈉(Sodium Alginate)、硝酸鹽(Sodium Nitrate)或亞硝酸鹽(Sodium Nitrite) ,以上都是隱藏的鈉。

2. 高草酸鹽食物易導致結石

草酸鹽如果和體內鈣質結合草酸鈣沉積,也就是最常見的腎結石種類。草酸鹽(Oxalate)會阻止身體吸收鈣質,因此導致尿液中的鈣含量會升高,如果加上水分攝取不足,就容易造成腎結石,下列是富含草酸的食物,應特別留意:

*補充鈣質應避免富草酸鹽食物: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想補充鈣質時,也應該避免食用以上富含草酸食物;根據食藥署指出,攝取過多草酸食物會影響礦物質的吸收(如:鈣、鎂、鉀等),所以如果想充分攝取鈣質,應避免同時食用富含草酸的食物,才能使吃進去的鈣充分利用,不致使鈣質缺乏。

3. 避開高動物性蛋白飲食

體內過多的尿酸與過少的檸檬酸鹽(Citrate)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攝取過多的動物蛋白質會增加尿液中鈣質、尿酸鹽和草酸的排泄,並減少檸檬酸鹽的排泄,對結石患者有不利的影響。建議與營養師討論,如何適度攝取動物性蛋白,如肉類、蛋、奶及乳製品等,來補充身體營養的同時,也能避免過量攝取。

4. 避免補充過量維他命C

青少年及成人每日建議維他命C 攝取量(維生素C)約為 100 毫克(mg)。每日超過 1000 毫克的維他命C攝取可會在體內生成更多的草酸,提高尿路結石的風險。一般來說,不用擔心從飲食中攝取過量維他命C,但如果長期額外補充口服維他命C就要小心攝取過量和結石風險。

 

 

腎結石常見迷思:菠菜豆腐不能一起吃?

這是很常見的迷思,根據衛福部的闢謠說明,菠菜的草酸與豆腐分解出的草酸及鈣質,會在腸道結合成草酸鈣,形成的草酸鈣不會被腸道吸收,反而會形成糞石後隨著糞便排出,所以也不會跑到腎臟,因此,菠菜豆腐一起吃反而能避免結石問題。

衛福部更建議,在攝取含有草酸的食物,反而要同時攝取鈣質,才能提高草酸和鈣離子在腸道結合的機會以減少草酸的吸收,進而降低草酸鈣結石的風險。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