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DJ在線》供需成型 配套漸備 綠電交易更趨活絡

MoneyDJ理財網
發布於 2019年11月14日05:01

MoneyDJ新聞 2019-11-14 13:01:57 記者 萬惠雯 報導

台灣推動再生能源,政府規劃到2025年時,天然氣火力發電占比50%、燃煤30%、再生能源發電20%,且太陽能發電2025年時裝置目標為20GW,要達成此一目標,其中電業自由化以及推動再生能源憑證制度,將會是重要的一環;過去太陽能電站業者發電後,多把電賣給台電,依FiT制度收取躉購電價,並有20年的保證回收制度,但隨著購買綠電的需求提升,種電業者的供給也增加,再加上綠電交易制度可望更趨完善,以及未來憑證交易可望趨活絡,台灣將正式進入綠電交易自由化的時代。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太陽能發電 *裝置量快速成長 *

台灣2017年以前太陽能裝置量不到1GW,但今年8月底總裝置量已超過3.7GW,可見近2年來裝置速度加快,也抒解夏天恐缺電的陰霾,以2019年夏天為例,夏天最熱時一小時用電3700萬度電,但台灣今夏沒有缺電問題,其中太陽能發電超過250萬度,即代表關鍵的救援角色,明年預計再新增2.2-2.5GW的水準,估明年底時,台灣累計裝置量要達到6.5GW。

但依長期目標,要在2025年太陽能裝置達到20GW,最主要還是要靠地面型電站,土地問題從那裡來會是挑戰?依估計,若以17GW的地面型電站來看,需要2萬多公頃的土地,而農委會統計,台灣農地80萬公頃,但不利耕作以及閒置農地占16%,等於台灣有12萬公頃農地是無利用的,而17GW的地面型電站需要2萬公頃即可,土地資源應是足供利用的。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用電大戶推動綠電需求提升

今年修正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訂,用電大戶需要自行設置場所建置一定裝置容量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儲能設備或者是購買一定額度的再生能源電力以及憑證,否則即要繳交代金。

若以用電5000千瓦以上的即是用電大戶來估計,台灣共有639家,占台灣全體用電比重26.8%,但扣除醫院、學校、捷運等特殊單位後,約有600家符合此條例,勢必要採用綠電或憑證,若以此估計可創造1.06GW的綠能裝置容量。

另外,更有不少的國際企業主,要求供應鏈提升綠電的使用比例,目前已有逾200家的大型企業參加「RE100」的組織,預計要在2025年前,100%的採用綠電,蘋果即要求供應鏈23家廠商為蘋果產品使用100%的再生能源,其它包括FB、Google、花旗銀行等25家企業已提早到達100%採用綠電的標準,另外,RE100的影響不止是只針對本身採用綠電,更擴及產業鏈在那裡生產,但台灣是火力發電的大國,電力來源大多來自火力發電,就會受到影響。

國際潮流電證分離

台灣的再生能源源證為「T-REC」,T-REC是綠電的身份證,一張憑證可表彰1000度綠電,可把環境效益具體化,並用憑證的方式表現出來,可確保此1000度電是以再生能源的方式來發電,且具追蹤的功用,可知道綠電是從何處發電,是否經過轉換,最後用到哪。

目前台灣仍是採取電證合一的制度,也就是綠電公司需把綠電跟憑證賣給同一用戶,經濟部擬在綠電交易整體環境成熟後,即會研擬電證分離的可能性,但全球用電大戶有近5成是採用購買憑證來達到綠電需求目標,電證分離也可以讓市場更活絡,電證分離制度等於綠電公司把綠電賣給A、憑證賣給B,但只有B才能宣稱自己使用綠電,譬如一般住家架置太陽能板電可以自用,但他也可以把發電的憑證出售,企業主可以透過購買憑證,表彰對減少碳排放的貢獻。

對種電業者來說,自己發電自己用,另外產生一張憑證,憑證可以到交易平台賣一個價錢,賣給有綠電需求如Google等RE100企業,種電業者即可將自己用電的成本效益,加上賣憑證的收入,看看是否比台電的躉購費率優惠,所以業者認為,台灣推憑證交易不是只針對用電大戶,而是要針對RE100的成員需求,才會是更大的市場。

綠電交易平台明年改版上路交易更趨活絡

再生能源憑證交易自去年9月突破1000張,今年成長快速,8月底為止已超過142筆3200多張的交易,但目前都在熱身階段,台灣再生能源憑證中心樂觀預估,明年至少10倍以上甚至百倍成長,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今年5月3日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訂,廠商可以自己選擇不用將電賣給台電,可以用轉供給企業的方式,另一方面,過去再生能源都由台電以躉購電價來收購,若未來可以直接由企業認購,減輕台電負擔,也有助於工業電價和民生用電的漲價壓力抒緩。

而對種電業種來說,以前就是將電賣給台電穩定走FIT制度,但在用電大戶以及國際企業的需求下,現在可能有企業願意用多付一點來購買綠電,這樣可以對種電業者有更多的期待,目前台電與業者也在研擬如何將過去賣給台電的綠電轉供給企業界,明年再生能源交易平台也將改版,將電、證都可以在平台上買賣轉移,憑證交易將更趨活絡。

資料來源-MoneyDJ理財網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