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

「喜歡黑暗的人,因為他們比誰都珍惜光」:傷口結痂以後,你不再是你,我也終於變成《別人》

女子學
更新於 2020年09月17日06:49 • 發布於 2020年09月17日06:49

「別人,是自己以外,被區分的人。是告別的人,告別了人。是如果有以後,不想再當人。」

活著,我們總在讀別人的故事,仿別人的方式,做別人的的夢,愛別人的樣子。為別人活,值得嗎?庸碌過後回首,會發現生命誠如任明信所言:「我們都是不值的,不朽的是我們懷抱著什麼。」漸漸的,身而為人這件事便不再感到抱歉。倘若持續抱歉,生活恐日益不良於行,終將成為苦痛的根源。任明信於是在《別人》後記中寫下:「轉化痛苦的方式就是獻身,獻身其實就是燃燒,忘我地自焚。」作為詩人的首本散文集後記,將之視為一種創作動機也不為過。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別人》共計四輯,分別為任明信在咖啡館與人相遇的《燈火故事》、終結往日戀情後從崩潰到平靜的《有時而盡》、寫給家人與喜愛之物的《指月之手》,以及在《海的房間》露宿後的心境轉變。這本偽裝成散文的詩,字裡行間都透著詩人的血與淚,讓人能清楚瞧見,如何與自己的悲傷快樂生活。

我們在每段經歷,都留下部分的自己

圖片來源:誠品網路書店 官網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牽掛〉

為了活下來終於弄斷了尾巴

身體漸漸死去

尾巴卻一直活著

沒有詞藻華麗,任明信的詩,總能以最光明的字句反襯黑暗。每經歷一段刻骨銘心,為了讓心不再刀割,空氣不再沉悶,為了好好生活,我們總要斷尾。於是,每割去一節尾巴,便汰換一回生活的意義,學會繞遠路避開疼痛,當不再接受更多刺激的時刻,身心都變得龜裂。

世上再沒有什麼,比斷尾求生的麻木,還要不仁。(延伸閱讀:學會接受《你沒有更好的命運》:盡所能盡的善就好,再多的放不下也終將成為曾經

一切的路途都是進程

圖片來源:Pexels@Matej

「我們都是生命的賭徒。沒有後路,也是禮物。」

任明信一席話讓人想到電影〈一代宗師〉試圖傳遞的念想,「寧可一思進,莫在一思停」,或者被迫認清自己「只有眼前路,沒有身後身」。或許只有當我們別無選擇,才造就命運最好的選擇,像是任明信所寫:「他們以為你一直是堅決清楚。卻不知道能這樣走,是因為你沒有後路。」選無可選的,叫命運;至於坦然接受的,叫認命。適時認命,也許能讓生命比較不痛苦。

畢竟,總是緊抓過去不放的人,是無法空出手擁抱明天的。

 

任明信的文字,精準又鏗鏘有力。帶入感厚重的描寫,讓人靈魂整片都要被吸入,情節擲地有聲。與其說是生活雜記的散文集,更像是告訴我們那些生活的片刻再瑣碎,也各有其意義,日子或許不會更好,卻也不會更壞。「你沒有欠世界什麼,因為世界不求你還。」想要的生活,相信只要持續前進,總有一天也會身在其中。

 

主圖來源:Pinterest@WeHeartIt

copyright by share99

★ 加入《女子學》Line 好友,與妳分享生活大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