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美國教育,如何陪孩子面對情緒?

換日線
更新於 10月29日09:31 • 發布於 10月16日05:34 • Susan Tsai
美國教育,如何陪孩子面對情緒?

從小到大,在我的成長環境中,記得只要我一哭,長輩最常說的話就是:「你再哭,就完蛋了」、「不准哭,不然等一下就去罰站」、「給你三秒鐘,不准哭」。

通常孩子會因為害怕被處罰,而選擇停止哭泣。但是當下難過或委屈的情緒依然積在心裡,並沒有得到抒發和安慰,只是因為:大人要我不哭、停止難過、不去想負面的情緒,所以我強迫自己停止了。但是情緒真的停止或是解決了嗎?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還是說,那會成為一種印記,漸漸的,每當我們遇到負面情緒,我們學會的是忽略、是逃避,是「不哭了,就好了」。

我們的文化並不鼓勵我們表達感覺,尤其是負面的感受。因為在東方教育裡,這被視為孩子挑戰權威的一種方式,與父母、師長唱反調的象徵。因此,從小我們沒有養成表達情緒的習慣,長大後的我們便沒有辦法習得一個成熟大人應該要有的能力──辨識情緒並獨自處理情緒。

到美國教書,陪著孩子面對情緒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來到美國教書以後,在學校每天看著各年級形形色色的孩子,也因為住在寄宿家庭,對於孩子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情緒,每天都與他們一同經歷、一同解決。

在學校,每隔半個月,學校 counselor(指導老師)便會到各個年級巡迴上課,課程主題包山包海,包括我們如何與不同文化信仰的同學互動、當霸淩發生時的應對處置、學會尊重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以及最重要的:告訴孩子,我們必須學習表達自己的情緒,不管是快樂或是難過,其實都很重要、都很值得與家人朋友分享。而在家庭裡,爸爸媽媽也經常問孩子:你喜歡嗎?你覺得怎麼樣?你感覺好嗎?為什麼你現在感覺難過?

我這才發現,在我們文化裡被壓抑了好久好久的「感受」,雖然屬於主觀層次的情感面,但卻是獨一無二且重要的,因為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屬於父母、不屬於老師,所以我們選擇哭泣或者停止哭泣,都不該是為了師長的一句話或者他們的威權,而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感覺。

向這裡的小孩學習表達負面情緒

以前我會很痛恨自己的敏感細胞,因為生活常常容易變得相當不快樂。除了自己情緒的大起大落必須立即釐清、尋找原因然後處理,同時還有他人的痛苦也會凌駕於自己之上,或是不時地為世界感到難以言喻的悲傷。

可是來到這裡,看見這裡的孩子,總能對自己的負面感受「侃侃而談」,也相當自在,漸漸地我也越來越為這樣的自己感到驕傲。因為我們都在學習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可以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可以獨自處理情緒、更可以自在地分享自己負面感受的大人。最重要的是,當我們學會了聆聽自己,同時,我們也在無形中習得了如何陪伴他人以及同理世界的能力。

最後,一直很想分享的是:我們的社會需要的不是更多或是更好的情緒及精神方面的醫療資源,而是更廣泛地理解、更全然且坦然地直視它。希望能讓大家了解,我們每個人,都非常辛苦地努力活著;我們都在一邊定義、一邊用各自的方式在愛著這個世界。

【延伸閱讀】

●台灣小孩會讀書,那會不會生活?──美國小孩課後的專長培養
●《虎媽的戰歌》出版 9 年再掀論戰:「教育到底怎麼做才對?」一個「虎寶」的告白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
  • 老皮
    美國教育,是在放屁嗎? 美國校園霸凌有少過? 美國校園開槍有少過? 孫安佐,受美國教育!
    10月16日09:1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