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著飲食文化的改變, 2017-2020年台灣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18歲以上成人BMI指數為過重及肥胖者攀升至50.3%,國中、高中上升至29.2%及28.9%,甚至於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比例達到25.8%。肥胖已經成為全民需面對的問題,它不僅是一種慢性疾病,也是造成代謝症候群重要的原因。
患者常常因為過重或肥胖問題來到門診,經過抽血檢查診斷已是代謝症候群的患者,代謝症候群包含:血壓、血糖、血脂與腰圍異常,涵蓋因肥胖問題引發的三高疾病,是一種「不健康」的警訊,這類病人容易患有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且在其他疾病狀態時,如感染新冠肺炎時死亡率大幅增加。
代謝症候群的診斷5標準
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包含,在未使用藥物控制情況下
1.血壓偏高:收縮血壓130 mmHg以上或舒張血壓85 mmHg以上。
2.空腹高血糖:空腹血糖值100 mg/dL以上。
3.空腹高三酸甘油酯:≧150mg/dL。
4.空腹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5.中樞性肥胖:男性腰圍90公分(35.4吋)以上、女性腰圍80公分(31.5吋)
以上五項因子,符合三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肥胖為何與代謝症候群息息相關呢?
造成體重過重或肥胖很大的原因是多吃少動,當人體攝取了過多的能量(食物),卻減少了消耗(基礎代謝率和運動)時,這些過多的能量會被儲存在體內,除了造成脂肪細胞肥大引起身形改變之外,也會堆積在內臟器官中而造成脂肪肝、脂肪胰,更甚者近年超音波儀器的發展下也有脂肪心的情形,這類患者通常也有中樞性肥胖的問題,因此代謝症候群針對肥胖的診斷標準採用的是腰圍判定,而不是身體質量指數(BMI)。
當攝入的能量過多到無處可存,血中的能量(葡萄糖)無法順利進入細胞中進行分解及利用,血糖便開始上升,胰臟為了降低血糖分泌更多胰島素,導致患者血液中有高濃度胰島素的現象,此時體內的能量代謝便會出現問題,伴隨著因肥胖產生的胰島素阻抗,人體能量調節的肝臟、肌肉、脂肪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變差,便會開始出現代謝症候群。
瘦的人也會有代謝症候群嗎?
造成代謝症候群的原因有20%與基因遺傳有關,因此判定標準為5選3即可診斷,建議即使體型標準,家族史中若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人除了定期檢查外,也要避免不良的飲食習慣,減少高糖、高油脂飲食與避免過量飲酒且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
年紀漸長是否會增加代謝症候群的發生呢?
一般來說,在0-30歲的時候,伴隨著生長及發育,人體對能量的需求較高且消耗較大,因此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是較低的。近年的研究顯示,直到接近60歲左右,基礎代謝率才開始平均每年下降約0.7%,但多數人都可感覺到30歲以後就開始容易變胖,對能量的代謝變差。造成代謝率下降的原因有許多,包含隨著衰老而減少的肌肉質量,隨著衰老與能量調節相關的器官如肝臟、胰臟等的退化,此外,無規律運動習慣、不良的作息、不宜的飲食習慣、不佳的睡眠品質、不足的水分攝取或不適當的心理狀態,都會加速代謝症候群的發生。
如何預防代謝症候群呢?
現今的醫療還無法克服老化問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我們可以掌握在手中預防代謝症候群的方法。建議可依據衛福部「代謝症候群學習手冊」,來預防代謝症候群。
預防代謝症候群5大絕招
第一招:聰明選,健康吃 (「三低一高」- 低油、低糖、低鹽、高纖)。
第二招:站起來,動30 (避免久坐,每天運動30分鐘)。
第三招:不吸菸,少喝酒 (省錢保健康) 。
第四招:壓力去,活力來 (培養紓壓興趣,正向思考,適時求助)。
第五招:做檢查,早發現 (定期做成人預防保健檢查)。
【醫師小叮嚀】:
預防代謝症候群除了從健康改善做起;更重要是要經常關心代謝症候群的5項指標,定期做腰圍、血壓、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膽固醇及血糖檢測。若出現3項以上異常,就是代謝症候群。醫師提醒,若身體出現其中一個指標,也應提高警覺意其他指標的狀況,並及時加入健康促進行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