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與李登輝基金會合辦「李登輝百年誕辰紀念新書發表暨學術討論會」,回顧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政大台史所教授薛化元今(7/30)以〈李登輝主政期間與蔣經國路線的承繼與斷裂〉為題進行報告。他表示,蔣經國1988年在總統任內過世,李登輝根據憲法繼任總統。此後,在李登輝總統任內台灣陸續完成自由化、民主化的改革,並積極尋求擴大國際參與的空間。這些作為都奠基於台澎金馬的民意之上,明白地展現了李登輝政制改革路線與蔣經國路線不同的一面。
談及戰後李登輝的政治發跡背景,薛化元提到,李登輝作為蔣經國學校的學生出身,歷經行政院政務委員、台北市長、台灣省主席,而成為蔣經國的副總統。這樣的政治安排,是在強人威權體制的架構下展開的。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他說,蔣經國主政後,面對失去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統治的外部正當性受到嚴重挫敗的狀況下,尋求在內部勉強維持「一個中國」的國家定位架構,推動有限的政治改革,並稍微在外交政策,做了彈性的調整,特別在晚期不再強硬的主張「一個中國,漢賊不兩立」的政策,亞銀會籍的處理就是一例。
薛化元表示,李登輝在主政的初期,則延續此一主張,先派郭婉容出席北京的亞銀年會是突破的開始,進而申請加入GATT,積極爭取參與國際組織,強化外交活動,在1990年再當選總統後,針對原本的政治路線,做了大幅度的轉折。
此外,薛化元認為,持續的改革如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國會全面改選在內的憲政改革,以及對外務實外交,乃至處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的國統綱領等,使得台灣成為自由民主的國家,並在1996年得到國際上自由之家的評比承認。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薛化元指出,李登輝掌權時期,將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正當性基礎奠基於台澎金馬的民意之上,明白地展現了李登輝政制改革路線與蔣經國路線不同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