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傳統媒體與 AI 共存的3個底線:人工智慧生成新聞的背後,「人類思考如何承擔道德使命」

Wazaiii
發布於 06月26日10:30 • Wazaiii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人在柏林出差,德國同事很緊張告訴我,我們有一則新聞被去頭去尾加上 AI 解說被用來當作是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影片放上 YouTube ,留言區已經罵聲一片。她說已經寫信給總編輯討論處理方式,問問我有什麼想法。社群媒體時代,我覺得回應要快,盡速澄清並可以完成交代原片段,但同事擔心還要公關部門撰稿,大老闆審校,發出聲明時我們早已經被廣大網友貼上標籤……以上是現在媒體的日常。

↑社群媒體面臨如何迅速澄清假訊息的挑戰

2024年是傳統新聞媒體的人工智慧年,連《 DW 德國之聲》這種絕不是在科技上領先的老牌公共媒體都已經這樣正式宣布,還在今年大張旗鼓招聘首席人工智慧長,探討 AI 在新聞製作中的各個面向。當然很大原因是,新聞內容已經像前述一樣受到 AI 前所未有的影響。 所以打不過它就加入它?事實上也並非完全如此。許多記者早就使用各種應用程式減輕日常工作壓力,從查找資料、翻譯、撰稿到分析數據,但真正能用其作為更複雜的新聞製作、從圖像到動畫,是剛剛開始的事。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傳統媒體與人工智慧並存的時代來臨

目前各家媒體 AI 試點工作包括:測試人工智慧是否可以減輕編輯團隊的影片編輯工作,也實驗使用合成語音來幫助創建音訊內容,還有整合聽寫、翻譯到上字幕的平台。這個同時也有更多的公司投資AI培訓課程,學習如何處理生成式人工智慧,使用 GPT4 等聊天機器人進行搜尋引擎優化( SEO ),甚至協助寫宣傳稿跟下標,還有利用文字到圖像的人工智慧,如用 Midjourney 來製作插圖。寫到這很想吶喊,假新聞的對手早就已經走在我們前面,畢竟他們不用對內容負責。

↑從新聞剪輯到生成皆可由人工智慧一手包辦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除了文字和圖片上的應用,傳統媒體更多影片的需求也讓新的問題慢慢浮現:新聞媒體能不能用人工智慧生成影片,來說明一些比較有爭議,或是沒有辦法取得影像的新聞?如何擴大事實查核團隊來支援核實內容,以對抗隨著 AI 進步而出現的虛假資訊或是各種深偽影片?可以確定的是,目前 DW 新聞編輯台堅持報導中不使用人工智慧,包括 Sora 和類似的應用程式來生成逼真圖像,或是由文字轉圖像人工智慧 Midjourney 做出來的插圖,也不減少人力來做內容把關不讓新聞品質標準降低。

↑人工智慧帶來便利的同時,卻涉及人性道德隱憂

隨著先進人工智慧的發展,以及其幫助傳播錯誤和虛假資訊的能力,一些媒體專家認為,新聞業應該對新技術採用統一標準。新聞業老闆現在討論的問題是「數位幻覺」:在人工智慧有這麼多錯誤記錄,還被用來製造深偽影音時,如何讓依賴可信度的新聞業在道德上站得住腳。這件事不容易之處還在於,人工智慧的發展依舊繼續加速中,今天的人工智慧和明年及五年後的一定大有不同,如何制定一個準則成了大難題。

↑如何應對「數位幻覺」將成為新聞業界共同難題

一方面新聞調查的確受惠於 AI,但二方面它也存在侵權、抄襲以及錯誤的風險。目前只能確定是,有一些底線我們必須守住:第一,不要用人工智慧取代記者,可以用 AI 來做一些研究、激發靈感,但不該用來做實際的報導。第二,要用「人」來管理這個風險,在流程透明下有監督者到機構把關。在新聞界這個強調真相與事實的領與裡,科技還是始終來自於人性。

↑人類需承擔管理人工智慧的道德使命

關於鄒宗翰:

鄒宗翰,德國之聲 DW 台北辦事處主任,TODAY 看世界《小發明大革命》主持人。從台媒到外媒、電視到網路、街頭到學院,他帶動討論人權、民主、性別、多元文化等議題。來自苗栗客庄的他目前和先生與兩隻貓住在桃園小鎮。

↑鄒宗翰

◎Photo Via: Unsplash
◎延伸閱讀:

趕上浪頭最前沿!AI Everywhere 時代來臨之際,虛擬科技勢不可擋,YouTube「邦尼幫你」:「迎接浪潮前,要率先與之並進。」|Wazaiii 浪潮觀察報告|

AI 調製可口可樂 Y3000、AI 主播、ChatGPT 入圍《自然 Nature》雜誌2023年度人物… AI 的全方位逆襲,還有什麼做不到?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