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2020 年衛生福利部身心障礙人數統計,台灣確診自閉症者為 16,454 人。近 20 年來,確診人數年年成長,至今已成長了 8 倍,與 2019 年相比較,竟也成長了 11%。
臺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主治醫師翁菁菁直言,從數字看來,自閉症確實年年成長,但探究其中,會發現輕度自閉症佔了絕大多數,約有七成三,而中重度則占了二成七。
目錄
- 什麼是自閉症?盛行率有多高?
- 自閉症的成因
- 認識自閉症症狀與特質
- 如何幫助孩子?
自閉症孩童增多,源自於評估篩檢人數增加
宇寧身心診所負責人吳佑佑醫師說,在自閉症診斷標準解釋較為寬鬆後,輕症人數明顯增加,使得自閉症確診也跟著增加。「現在學校的師長較有警覺心,父母也願意帶孩子赴醫院評估,當篩檢人數多了,確診數也跟著上升。」
翁菁菁醫師分享,三十幾年前會被父母帶到心智科的孩子,幾乎都是中重度的自閉症孩童,孩子完全不會說話也都不理人。「過去不太有機會診斷輕症,因為孩子如果內向、不擅長社交,會以為是個性問題,不會聯想是自閉。」
而現在因為資訊發達,越來越多人認識自閉症,也知道早期療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只要發現孩子有異於同儕的反應,較有病識感的家長會立即安排篩檢評估,來確定孩子是否有自閉症。
什麼是自閉症?盛行率有多高?
自閉症 (ASD) 是腦功能異常屬於神經發展上之障礙,根據美國疾病管理局 (CDC) 2015 年統計數據,自閉症盛行率超過 1%,約 68 人中就有 1 人患有自閉症,有明顯的遺傳性。好發於男性,男女比約 4~5:1。
翁菁菁醫師表示,美國只要孩童具有自閉症特質就醫,就需通報疾病管理局;而台灣盛行率雖有逐年增加趨勢,但仍不到千分之二,原因與我國鑑定時間 (5 年一次)、通報系統 (可不領手冊) 有關,若與美同作法,盛行率將更高。
自閉症不是媽媽教養的錯誤造成,是跟遺傳基因有關
自閉症發生原因眾多,吳佑佑醫師認為,雖然目前是指向遺傳、基因造成,而遺傳不可控、基因會突變,因此,不全然是這原因;此外,也有眾多學者認為是環境污染導致,國外也有相關研究證實,但仍不足以定論。
翁菁菁醫師則就臨床經驗提到,當家有自閉兒,媽媽的壓力神大,除了自責是不是自己沒有好好照顧孩子,其他人也會責怪,是否在懷孕時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情等。「這些都是不正確的觀念,造成自閉症最重要的因素還是跟遺傳基因有關!」
她說:「我常看到爸爸媽媽帶孩子前來就診時 在進行詢問病史與諮詢的過程中 有些家長與人的眼神接觸很少,會一直數落孩子或學校的不是,不停的發問,卻難以與人維持一來一往的對話,只說自己想說的,難以打斷。有些家長無法注意到孩子的問題與需求, 一味地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規則來處理問題。有些家長個性內向、不擅社交,但因為他們生活自理無虞,也能外出工作,因此也不會覺得自己有問題,當然更不會確診。」
預知孩子是否自閉,從生活小細節可看出
此外,吳佑佑醫師建議,家長也能根據自閉症本身的特質,來檢視孩子的行為舉止,是否需要尋求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醫師的評估。
翁菁菁醫師進一步說明,美國有人做過「叫名反應」的實驗,有學者利用家庭影片回溯研究,發現有些嬰幼兒在 1 歲時,對於別人叫他名字缺乏反應,不會回頭看。這些孩子極有可能在社會溝通方面的發展會不同於一般孩子
另外的實驗是將嬰幼兒固定於座位上,在房間前方螢幕放上人臉與物品的圖片。一般的孩子會傾向先注視人臉,注視人臉的時間會比物品來的長;若是懷疑有自閉症傾向的嬰幼兒注視人臉的時間會比較短。
翁菁菁醫師表示,最簡易的檢視方法,是對照兒童健康手冊中所檢附的兒童發展里程碑表,觀察孩子的發展是否有跟上進度;此外,也有給爸媽做的檢核表,不只檢查發展進度,也能對照孩子的特殊問題與狀況,及早就醫檢查。
認識自閉症特質,有任何問題快就醫
此外,吳佑佑醫師建議,家長也能根據自閉症本身的特質,來檢視孩子的行為舉止,是否需要尋求兒童身心科醫師的評估。
特質 1 不善於與他人互動
翁菁菁醫師表示,自閉症孩子在嬰幼兒期在社會溝通發展能力方面及早就與一班孩子有所差異。 例如家長會觀察到孩子不太理人、不看人、眼神接觸少、叫他名字不會回頭看、缺乏與人分享展示的情感交流、常自己玩,不容易融入團體。
因為與他人互動缺乏興趣,多專注於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上 自閉症兒童較缺少模仿與溝通的動機,也較難去觀察別人的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即所謂的「不懂得察言觀色」。
吳佑佑醫師指出,即使是高功能自閉症,有著豐富的語言能力,在維持「你來我往」的互動和對話中,常無法開啟話題,或不懂得掌握轉換話題的時機,有時甚至不知何時該結束話題。
在團體中,常因為不在意別人的動向,或不理解他人內心想法,而顯得搞不清楚狀況、忽視規則、過度超然、或一味堅持自己的做法。難以拿捏人際關係中的親疏遠近,有時給人太過熱絡、有時又太過冷淡,難以維持較長遠的親密關係。
特質 2 執著於固定而重複的生活
自閉症兒童有著與一般孩童不一樣的固著性,吳佑佑醫師說:「出門走固定路線;固定的衣、食、住、行習慣,有著非常侷限及固定的興趣、採用單調而反復的玩法、不願改變周遭環境等,如稍有改變,就不能接受而抗拒、哭鬧。」
固著的使用重複性的言語,動作及物品,不喜歡生活中的各種變動;在意一致性,像是擺設、作息、路線等; 著迷於固定而侷限的興趣,和一般人相比,著迷程度更強烈,耗費更多時間,有時會鑽研較為冷僻的細節等等。
翁菁菁醫師提到,自閉症孩童過度堅持常規,特殊的儀式化行為,在生活中堅持許多步驟,且非照這步驟不可,極度抗拒改變。此外,也有明顯的偏食問題,固定只吃某些食物等。
特質 3 語言和溝通出現障礙
自閉症兒童常有嚴重的語言溝通障礙,也是最容易被父母發現的特質。吳佑佑醫師說,如果孩子沒有照著語言發展進程走,而且他的言語不是用來溝通,僅是用來玩耍、自言自語,就需要特別注意。
翁菁菁醫師補充,自閉兒在瞭解他人的口語、手勢、表情、肢體語言等方面,是有不同程度的困難。約有 50% 的自閉兒沒有溝通性的語言;有言語的病童,也常表現出鸚鵡式仿說、人稱代名詞反轉、答非所問、聲調缺乏變化等特徵。
自閉症沒有特效藥,早期診療能與常人無異
翁菁菁醫師表示,目前,自閉症沒有特效藥,也沒有辦法徹底根治。但早期診斷並訓練得當,他們甚至能有了不起的成就。她說:「許多天才都是自閉兒,因為他能看到被忽視的細節,而且能更心無旁鶩的學習,自然能有所成就。」
吳佑佑醫師分享,曾有家長看診時提到,孩子從沒學過琴,但某天卻彈出了整首曲子,讓夫妻倆非常驚嚇。一問之下,才知道樓上學琴的鄰居姐姐正在練習該曲目,孩子只聽過兩次,卻一毫不差的彈出,顯示這孩子有「絕對音感」。
而也有孩子是「絕對視覺」,任何東西過目就不忘,視覺記憶絕佳,當然考試都能拿高分。因為「老天爺關上了扇門,必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當祂給予你口語障礙,定會給你其他優勢。因此,進行療育時,會針對缺乏部分進行補足。
如果未能提早確診、及時治療,特殊兒會持續「封鎖」在自己的世界裡,長大後很可能整天待在家、依賴家人,無法自我獨立。國外研究發現,於 2~5 歲接受正確治療,九成自閉兒可發展出語言且在智力測驗評估上有顯著改善。
翁菁菁醫師說:「自閉症的孩子多在 3 歲前確診,因為 3 歲後有些孩子的能力經過學習治療會趕上一般孩子,會讓家長或老師忽略孩子的問題。」兩位專家共同呼籲,多多陪伴孩子、觀察孩子,如果懷疑有成長問題,立即請教兒童心智科等專家,別讓孩子錯失早療黃金期!
文 / 黃慧玫、圖 / 海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