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國中小特色百花齊放|選校時代,了解孩子才能選對學校

親子天下
更新於 03月07日02:38 • 發布於 03月07日02:38 • 潘乃欣
國中小特色百花齊放|選校時代,了解孩子才能選對學校

平日早上六點天還沒亮,七輛巴士燈已開,停在北部某速食餐廳旁。數十位中學生魚貫上車,趕在上班車潮湧現前出發,前進北邊二十公里的台北市中心學校。

它們不是某校校車,而是當地家長見跨區就學學生太多,自發組成愛心媽媽團協助租車,並依目的學校劃分大安、內湖等路線的交通車,載孩子輕鬆迎戰長途求學路。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多年過去,有的愛心媽媽已晉升阿嬤,仍在崗位照顧人數未減的一屆又一屆青少年。且這不是該區獨有風貌,綜觀全台,愈來愈多人正就讀「從家裡走路到不了」的學校。

按行政院二〇二〇年最新統計,國中階段跨縣市鄉鎮就學人口達一九%,比十年前高出六個百分點;國小階段成長更快,目前超過十一萬人跨區就學,等於每十個國小生,就有一人從學區跑走。

《親子天下》二〇二三年發表新世代父母調查,也從一九三四位填答問卷的零到六歲家長中,發現三七%在孩子滿三歲前「超前部署」搜尋上小學相關資訊;近半數認為「如果孩子上小學,會考慮學區外學校」。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學區」是各縣市為顧及學生通學安全,立法規定國中小義務教育以就近入學為前提,並按鄰里劃分而成。

但近十年台灣到國際教育現場變化快,《實驗教育三法》通過、一〇八課綱上路、疫情、科技等潮流和衝擊,都讓全台三三六二所中小學,雖有規格相似的司令台和教室,但課表、教學內容卻愈來愈不一樣,吸引家長用腳選校。

多校力拚「又雙又實」,吸引家長跨區

選項多元,所以學生移動頻繁的時代已來。雙語教育、實驗教育特色鮮明,無疑是造就移動的兩股驅力。

以台北市為例,近五年各行政區人口並無太大變動,公立額滿國中小卻多三成。其中轉型實驗學校必額滿;掛牌「雙語」的學校,也在台北市額滿名單中強占四分之一。

《親子天下》獨家調查更發現,全台實施雙語課程的公立國中小校數已超過兩千所,占比近六成;實驗教育量體也漸攀升,學校型態實驗學校從一〇四學年的一ㄧ校,到一一二學年達一三三校,短短八年就激增逾十倍。

更多辦學者試圖讓自己「又雙又實」,創造雙倍吸引力。《親子天下》二〇一七年起,定期在每年三月選校季,收集整理全台實驗學校、機構、自學團體清單,發現主打「雙語」特色的單位,從二〇一九年前每年至多兩個,到去年超過二十個,打破實驗教育皆以華德福、蒙特梭利等特定教育理念為軸心的印象。

二〇一九年上路的一〇八課綱,更是台灣第一個要求「校校有特色」的課綱。中小學要按各校特色,每週開設二到七節不等的彈性學習課程,助學生找志趣、啟發動機。

一一三學年(今年八月)起,一〇八課綱適用範圍首度延伸到國小六年級,等於全面覆蓋小一到高三共十二年段,可預見課表邁向最百花齊放的一年。

各校最常開設哪些特色課程?長期擔任一〇八課綱課審會成員的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秘書長李雅菁觀察,目前國小低年級沒英語課,滿多學校在彈性學習時間開設外語或國際文化課程,另因資訊教育融入各科,中高年級傾向開設獨立資訊科技課來補強。

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張信務進一步說,還有不少國小帶學生走出教室,經營在地廟宇走讀,或探索鄰近濕地、河川的自然生態課;有人對準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指標(SDGs),發展減碳等新興議題探討課;有人瞄準學習的「核心肌群」,聚焦閱讀、體適能等校本特色。

雖然公校學習菜單愈來愈多樣,仍有家長勾選「以上皆非」,寧願掏腰包替孩子選擇私立學校。按統計,一一一學年全台每七個國中生就有一人讀私中,創歷年新高。

家長Sandy的兒子就是那七分之一。母子前年面臨升國中關卡,手上曾有好幾張牌,包括台北市大安區某公立國中報到通知,和鄰近幾所私中報名表。最後兒子順利考上,選擇成為私立延平中學國中部新生。

「那所公校剛成為雙語學校,但私校升學榜單更漂亮。一〇八課綱給我一種學科被弱化的印象,而私中授課彈性高,能彌補這塊。希望兒子將來考取頂尖大學。」這是Sandy描述她投資孩子受教育時,眼中看到的未來圖像。

新世代父母買不起學區宅,靠移動顛覆傳統

縱使做出不同抉擇,卻都呈現當代家長有主見、敢於不同的樣貌。「他們在上一波教改長大,希望孩子接受有別於自己的教育,」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名譽教授秦夢群分析,一九八〇年前後出生的家長,是亟欲跳脫傳統的一代。

他們握有的資源比上一代少,卻願為更理想的機會移動。深耕房市三十年的房屋比價平台「屋比房屋」總經理葉國華直言,大台北區年輕爸媽買不起都會蛋黃區的「學區宅」,多半選擇落腳淡水、林口等新市鎮。愈來愈多人透過寄戶口,展開跨區送小孩「進城」的上學生活。

移動不一定是到市中心,還有家庭反向往郊區找理想。家住雲林縣斗六市,張佳賓每天花一小時開車接孩子往返讀同縣虎尾鎮的KIST拯民國小,只因看到該校教學團隊年輕、願引導孩子找尋獨一無二的自己。

張佳賓不是特例。和他開車往同方向的家長們,造就拯民學生數七年增六倍,從瀕臨廢校躍升熱門學校的奇蹟。

這些勤於移動的家長,讓全台校園從地理位置取勝,翻轉為特色取勝的時代。再加上少子化成定局,台灣過去十年減去的中小學生人數,等同一個基隆市人口,未來十年估再少二三%,各校不得不展開一連串特色突圍革命。

國中小想打特色牌,凝聚老師共識是關鍵

「特色」兩字說來簡單,卻是中小學校長內部交流群組中,最令人燒腦、焦慮的難解話題之一。

經常擔任校長儲訓、進修課程講師的教育部政務次長林明裕解釋,一校特色就像一個人的人設,要反覆釐清定位,知道自己與別人異同,才能成為他人眼中特色。

台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強調特色的落地和永續性,認為能在多屆學生身上看到改變的特色,才是真特色。他以針對新病毒研發的疫苗流程作比,「疫苗測試期間招募受測者,吸引幾百人報名,但還沒開打,能算成功嗎?」辦學亦如此,若只是掛牌、招生暴滿,不代表已闖出特色。

看到台北市額滿學校漸增,湯志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如果學校拚額滿只為招生,那他很擔心;若因長期經營特色被家長看到,形成磁吸效應,才是令人安心的狀態。

現正領導校長社群的張信務觀察,「雙語」是這幾年最多校長想打的特色牌,成功關鍵是凝聚校內老師共識。

雙語教育牌成也老師,敗也老師。「都會大校學生多,要找齊很多老師才能做;偏鄉一、兩位就夠,但受限地理位置,仍找不到人,」張信務分析實務難題。

有學校積極找尋外籍教師,或替本國老師增能,有學校則勇敢跳出紅海。新北市雙溪區牡丹國小本來也想推雙語教育,但苦無師資,後轉念拾起校內既有音樂資源,打造「生生會拉小提琴」特色。如今該校被喻為「山中維也納」,帶動附近家長跨區就學,名聲比許多雙語學校還響亮。

選學校心法和牡丹國小掌握「山中維也納」特色很像,找到有助啟動天賦的環境,比搶進時下熱門招牌更重要。

選校季將起跑,多位專家被問到「每個家長都想替孩子選所好學校,你建議怎麼選?」時,不約而同表示:「先看自己的孩子適合什麼吧,畢竟真正要上學的是他們。」

如今實驗教育在台灣走過十年,雙語教育崛起六年多,一〇八課綱施行後的下一波教改也在醞釀中,幾年後,或許又有新的教育類型生成,促學校忙著轉型,同時置家長於選擇迷宮裡,需要辨識、梳理龐大資訊,才能找到出口。

雖然時代善變,教育趨勢會跟著改,「了解孩子、適性而選」這句老生常談,卻永遠不會退流行。

(責任編輯:林胤斈)

加入親子天下LINE好友,睡前看好文

延伸閱讀:

選校時代來了!家長應該知道的關鍵決勝點

學生變少,選擇變多|8個數字趨勢 一覽2024年國中小選校現況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