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於新北市中和的軋型廠房,只見多位師傅正熟稔地操作機臺,高速產出一落落排列齊整的紙盒原型。探頭看向廠內深處,一名身材精壯的男子正穿梭於龐然機具間,有條不紊地控管著生產線的運作,他正是此次接受採訪的廣陸紙器二代主理人俞程遠。
「父親十多歲時就在這一行當學徒,不想落於人後的心性推著他在實作中汲取知識與技術,退伍後,他決定放手一搏,獨立開設這間養大我們一家大小的軋型工廠。」談起這間成立於民國72年的公司,俞程遠細密地分享著往事, 對於從小就看著父母工作的他而言,工廠是再熟悉不過的場域,參與軋型製程更是一家人的生活日常。
精準落刀,成就印後包裝的細膩加工
「日常生活看到的包裝盒、紙箱,舉凡立體紙盒,都是經過軋型的成果。」俞程遠以簡明直率的方式揭開業務面貌,相對於印刷廠、設計公司的服務內容,「軋型」在大眾印象中實為陌生的詞彙,但它其實廣泛應用於所有盒型產物,屬於產業鏈中「後加工」的重要環節。
從技術面來看,軋型指的是將紙張、塑膠板等平面印刷物,透過刀模板施壓,輾出符合產品規格的摺線(K線),最後即如摺紙般,依照線痕將原本平面的素材立體成型,過程宛如見證造物者的魔法。
俞程遠進一步解釋:「軋型所運用到的刀模板,是板子與刀片結合而成,先參照產品設計圖,透過手工或雷射切割將溝槽刻劃出來,將刀片安裝於板子上,再運用刀模板在軋材上壓出線痕,藉此進行大規模的複製作業。」
猶如活字印刷術,軋型加速了產品的製程,除了壓痕工法之外,作業流程中也包含了更多精密技術,像是為軋材移除雜質的「去屑」、沾上漿糊成型的最後步驟「糊盒」等,每個階段都需嚴謹的計算與周全。
無可取代的手工技術
科技進步的時代,許多加工流程都省去不少傳統人力步驟,朝往自動化的生產模式,但在廠房中,仍有不少細節講究師傅手作的工法。俞程遠分享許多眉角,指出摺線的處理是極為關鍵的步驟,每條線細微的粗細差異,很大程度影響了成品質感。
「有些廠商在軋切紙盒時,摺線處容易裂開,但經過我們調整後,這個問題可以明顯減少。調整主要是針對刀模板進行的,透過調整底板高度和壓線配置,細部調節所有設定,進而修正產品的製作過程。」
不同產品,都對應到不同的設計圖與刀模板。在列舉繁複的製作過程時,俞程遠輕巧拿起一盞花燈接著介紹,「過去20年來,每年燈會廣陸都會與花燈設計師合作,依據設計圖進行花燈製作與量產,這種複雜的形狀需看顧非常多細節,一不小心就會斷裂或無法拼裝,許多棘手的問題,只有經驗豐富的師傅才能掌握其中竅門。」
現代化機器帶進的加速生產固然為時代所趨,但在需現場臨機應變、因事制宜的工作中,人為參與顯得難能可貴。許多特殊產品的製作,更是取決於經驗判斷及獨到眼光,這些位處生產最後一哩路的師傅們,顯為不容小覷的功臣。
堅定傳承意志,回憶中的氣味珍藏
身為二代主理人,俞程遠自幼聞著紙張的氣味長大,過去孩子們一起在紙堆中玩耍,工廠裡的紙張與材料也成了兒時玩具,「以前曾遇過有些人覺得紙材嗅起來刺鼻、不習慣,但對我而言這個味道是童年就有的熟悉陪伴,代表著家的味道,讓人感到安心。」
俞程遠感性提及往事,表示自己在承接家業之前,也曾待過出版社和印刷廠,回首才發現,長久以來的職業取向,都與家族事業無形間帶給自己的濡染有著深厚的連結。
「廣陸紙器走過了40年,目前希望先撐過較為艱辛的疫後時期,繼續堅持,總有一天能逆轉產業困境。」
不懼大環境考驗,俞程遠與父如出一轍的剛毅在眼神中一閃而過,目前與父母一同主理公司營運的他,延續了工廠的命脈,未來也預計擴大工廠規模、建立青年後輩的學習管道,殷切期待技術能傳承到新世代,俞程遠一句「只要有產品需要包裝,軋型廠絕不會消失」,象徵了印刷業的使命,以及矢志不渝的職人精神。
--
本篇為日日好日與島內散步合作共創之文章內容。
未經授權請勿任意重製編輯,轉載也請務必註明轉自日日好日x雜誌 ▌No.25 嚐徉島嶼 ▌
--
與日日好日有更多互動▸
日日好日Podcast 頻道〈更多訪談隨身聽〉→ https://reurl.cc/V1D2aY
日日好日X雜誌 FB→ https://reurl.cc/l9e07Y
日日好日X雜誌 IG→ https://reurl.cc/Dd3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