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元件大廠國巨(2327-TW)在AI伺服器MLCC需求爆發的浪潮下,營收表現備受關注。然而,從國巨的營收結構來看,AI相關營收佔比仍有提升空間,產品組合優化成為關鍵。市場期待在2025年2月27日的法說會中,能一窺其如何提升整體毛利率與獲利能力。其中,收購日商芝浦電子,擴大感測器業務,被視為重要策略之一。
國巨(2327)公司概觀
國巨(2327)原名台灣阻抗股份有限公司,以生產精密電阻器起家。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與併購,已成為全球領先的被動元件服務供應商,生產及銷售據點遍布亞洲、歐洲和美洲。
透過併購,國巨集團擴大了產品線,提供完整的電阻、電容、電感、變壓器、繼電器、天線、無線元件和電路保護元件等被動元件產品,以滿足客戶在不同領域的應用需求。
目前,國巨(2327)是全球第一大晶片電阻(R-Chip)和鉭質電容(Tantalum Capacitor)製造商,以及第三大積層陶瓷電容(MLCC)和電感製造商。在全球25個國家設有29個行銷/服務據點、61座生產基地及20個研發中心,集團員工總數約4萬人。國巨的產品鎖定在關鍵的垂直市場,包括航太、汽車、電信、工業、醫療、物聯網、電源管理、綠色能源、電腦周邊設備和消費電子產品。
國巨(2327)的主要客戶涵蓋各產業領導廠商,包括Intel、HP、Nvidia、Apple、Foxconn等。
那麼,在AI趨勢下,國巨的營收表現又如何呢?
AI 伺服器崛起,國巨(2327)能否充分受惠?
AI伺服器對MLCC的需求量遠高於傳統伺服器,為被動元件產業帶來龐大商機。然而,檢視國巨(2327)截至2024年第三季的營收結構,AI相關應用佔比僅5%,儘管整體營收年增率達到14.2%,AI動能對營收的貢獻仍有加強空間。
再從產品應用別來看,截至2024年第三季,國巨(2327)的營收結構中,工業應用佔29%、車用佔20%、運算佔25%(涵蓋AI伺服器)、通訊佔9%、消費性電子佔12%、航太佔5%。
可見,國巨(2327)的營收來源較為分散,未能完全集中於AI伺服器相關的高成長應用。那麼,產品線廣泛對國巨的AI布局來說,是助力還是阻力?
產品線廣泛,反成AI佈局絆腳石?
國巨(2327)產品線廣泛,涵蓋電阻、電容、電感、鉭電容、無線通訊元件、感測器等,使其在中高階及消費型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然而,在AI伺服器需求爆發的當下,過於分散的產品線,可能反而成為其充分掌握AI商機的潛在限制。
相較之下,競爭對手村田製作所(Murata)更專注於MLCC等核心元件,得以在AI伺服器需求爆發時,集中資源並快速反應。反觀國巨(2327),雖然掌握AI應用所需的各項被動元件產品線,但資源分散可能導致在MLCC等關鍵領域的成長動能受到影響,也因此影響了AI紅利帶來的效益。
收購芝浦電子,感測器能否成為解方?
面對此一挑戰,為強化在高階產品的佈局,國巨(2327)近年積極透過併購擴張版圖。2025年,國巨(2327)預計完成對日商芝浦電子(Shibaura Electronics)的收購案,這正是其策略轉型的一大步,期望藉此擴大感測器業務。芝浦電子是NTC熱敏電阻市場的領導者,產品廣泛應用於車用、工業設備、家電和醫療等領域。
國巨(2327)期盼透過此次收購,取得芝浦電子的控制權後,挹注更多研發及財務資源,鞏固其在NTC熱敏電阻市場的技術領先地位,並提升在日本的生產能力和設備,為長遠成長奠定基礎。同時,國巨(2327)也計劃利用集團的全球通路經銷商平台和全球化客戶基礎,擴大芝浦電子在全球市場的客戶覆蓋範圍。
分析師指出,收購芝浦電子將有助於國巨擴大在車用和工業領域的感測器市場佔有率。惟NTC熱敏電阻市場競爭激烈,本次收購能否為國巨帶來預期效益仍待觀察。此外,若芝浦電子股價在2025年5月7日前沒有回落,恐推升整體收購規模,增加財務負擔,也為此收購案增添變數。
法說會追蹤重點
國巨(2327)即將召開法說會,投資者應關注以下重點:
- MLCC產品升級進度與效益: 國巨(2327)如何提高高階MLCC在產品組合中的比重,以滿足AI伺服器等高階運算需求。
- 芝浦電子收購案的進展與效益評估: 關注收購案是否能順利進行,以及芝浦電子在感測器領域的技術優勢,如何與國巨(2327)現有產品線產生協同效應,進一步擴大市場佔有率。
- AI相關應用營收佔比提升策略: 了解國巨(2327)在AI領域的具體佈局,以及如何擴大AI相關應用在整體營收中的佔比,帶動整體獲利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