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時尚

越看越像自己?「自我參照效應」四大解析:讓你誤以為生病,其實只是大腦的心理陷阱!

Bella儂儂
發布於 02月13日06:23 • Haremi

你是否也有過這種經驗?在瀏覽疾病相關文章時,總認為每項症狀的描述,似乎都符合自身狀況,因此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罹患某種疾病,進而擔心不已。其實,這種心理現象非常普遍,它就是心理學中所謂的「自我參照效應」。如果你也好奇此效應會對生活造成什麼影響,那麼以下我們將用4點解析,帶你認識這個人皆共有的奇妙心態。

延伸閱讀:聽過「安慰劑效應」嗎?「心想事成」是真的!從身體健康到自我成長:只要真心相信,事情就會朝其發展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什麼是「自我參照效應」?

Source: Pexels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自我參照效應」(Self-Reference Effect)意指人們在接觸新資訊時,普遍更容易記住與自身相關的信息,並賦予其更高的個人意義。在《社會心理學》一書中,戴維邁爾斯(David Myers)指出,當信息與自身有關時,我們將能更快速地進行記憶,甚至放大與我們相關的部份。也就是說,人們在處理與己有關的資訊時普遍更有效率,同時還可能高估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的重要性。

Source: Pexels

舉例來說,談戀愛時人們往往會錯估自己的「不可取代性」,認為自己在對方心中格外重要與特別。但事實經常不然,這僅是因為我們更容易「放大」對方那些表達愛意的行為,因此認為自己對他而言與眾不同。而本篇提到的「疾病特徵」亦是同樣道理,當我們過度關注與自身相關的訊號時,便會忽略其他更客觀的資訊,進而影響生活與決策。

延伸閱讀:你聽過「皮格馬利翁效應」嗎?6大解析愛情與職場都適用:稱讚另一半,他真的會成為你期待的模樣!

過度放大自身感受的「自我參照效應」

Source: Pexels

自我參照效應是人類記憶與認知運作的重要機制,當我們接收到外界資訊時,若能與自身經驗產生連結,便更容易理解與記住。例如,一位心理學家就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請一位公認是校花的漂亮女生記住一些詞彙,其中包括:美麗、閃耀、葡萄、眼鏡、長髮飄逸等數量龐大的字詞,結果這位美女最後只記得與自身特質相關的詞語,像是美麗、閃耀與長髮飄逸等。由此可見,在學習、溝通與決策的過程中,自我參照效應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

Source: Pexels

然而,當這種效應應用在健康認知上時,卻可能導致錯誤的自我診斷。例如:當我們閱讀到「長期疲勞」可能是某種慢性病的徵兆時,便可能立即聯想到自己近期的倦怠感,而忽略了這可能只是睡眠不足或壓力過大的結果。這種認知上的偏誤,使人更容易對健康產生過度焦慮,甚至可能陷入「疑病症」(Hypochondriasis)的心理狀態中。

延伸閱讀:言語的力量!善用心理現象「南風效應」談好戀愛:用誇獎取代指責,「以退為進」就能獲得想要的結果

跳脫「自我參照效應」避免心理誤區

Source: Pexels

現今網路上充斥著大量健康資訊,從專業醫療網站到社群媒體的個人分享,資訊來源多元且真假難辨。加上演算法的推波助瀾,當使用者點閱過某些疾病相關的文章後,類似內容便會頻繁出現在資訊流中,進一步加深對特定健康問題的關注。這種「資訊回音室」的狀況,使人們更容易被自我參照效應影響,進而忽視真正重要的醫學建議。為了避免落入這樣的心理陷阱,專家建議在接收健康資訊時,應保持客觀求證的心態,並避免「對號入座」。此外,若對自身健康有所疑慮,應尋求專業醫療建議,而非僅依賴網路資訊或自行臆測,以避免不必要的焦慮與誤判。

適度使用「自我參照效應」遠離無謂焦慮

Source: Pexels

自我參照效應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機制,有助於我們理解這個資訊混亂的世界。然而,當它在健康認知上發揮過度影響力時,便可能帶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面對海量的健康資訊,我們應該學會篩選、理性分析,並適時諮詢專業醫療意見,以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受錯誤訊息影響。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學會平衡自我關注與理性判斷,才能真正維護健康,而非落入焦慮的陷阱。

【桃園人帶路】在地人最愛「好飯糰」!溏心蛋結合控肉、打拋豬肉,罪惡組合早起排隊也願意!

【10Why個為什麼】英國時尚鬼才Alexander McQueen逝世15週年!曾為Givenchy創意總監,女神卡卡高跟鞋、噴漆洋裝蔚為經典

加入Bella儂儂 LINE好友,接收流行時尚新訊。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