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45 歲這個階段,我回顧了過去的 452 天,在菲律賓宿霧、愛爾蘭都柏林和加拿大溫哥華 3 個國家旅居。這段期間,我還旅行了 16 個國家,認識了來自 24 個國家的新朋友,曾在都柏林 Brown Thomas 百貨公司的 Jo Malone 工作,並在溫哥華取得了國際時尚行銷課程文憑。
儘管我現在從獵頭顧問得知零售市場環境不佳,年齡的限制也讓我對未來感到不安,然而即使可以重來一次,我仍會選擇走同樣的路!這正是我想分享給《換日線》讀者的心得:「不要害怕!只要準備好了,就勇敢出發吧!」
從課堂到旅程:學習與探索並行,跨越時尚與文化的邊界
在前文〈45 歲「中年少女」遊學記:我何其幸運,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活法〉中,我分享過結束在愛爾蘭都柏林的工作後,前往加拿大溫哥華攻讀國際時尚行銷課程。過去我一直從事百貨零售業,對這個產業充滿熱情,因此我決定透過增進英文能力來開創更多選擇。
時尚行銷課程確實達到了我預期的目的,不僅學習到產業術語,也因課堂中每堂課的環環相扣及教師用語習慣,增強了我對商業英文的掌握。同時,我也更深入了解時尚設計的歷史背景及時尚專有名詞的來源。
再者,由於時尚就是生活,例如設計師會從歷史、大自然、藝術從汲取靈感,因此這段時間裡,我也在課餘旅行,造訪了美國 9 個城市。從旅歐的歷史深度,到美國的科技與現代文明,這次學習之旅帶給我更多視野與靈感,尤其對時尚根源的理解更為深刻。
未曾預料的是,課程的作業、期中報告和考試量相當龐大,即便是熟悉的內容,也需花費大量時間查找資料並組織內容。休假時,我也幾乎都在家裡完成作業。
初期我心態上有些抗拒,覺得飛這麼遠竟是為了做作業?但轉念一想,這是取得文憑的「遊戲規則」。猶如以往我在工作上有例行公事需要執行,我迅速調整心態,專注於如何找到適合的題材,在短時間內高效完成作業,並在第一學期順利取得 A 或 A+ 的成績。
獨自探索美國 9 城:從歷史遺跡到現代奇蹟的震撼之旅
因加拿大簽證時限,我安排了 10 天的美東之旅,拜訪紐約、波士頓、華盛頓及費城。
在紐約,我搭乘直升機俯瞰自由女神像,從洛克菲勒中心與帝國大廈在夜景中合照;參觀了 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常簡稱為 MoMA),欣賞了梵谷、畢卡索等名家的真跡,也意外被馬克・羅斯科的作品吸引。
接著,我造訪了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華盛頓的白宮和 FBI 總部,以及費城的《阿甘正傳》場景──Reflecting Pool。沒想到那些平常在電視上看到的場景,竟然真真切切地出現在我眼前。
在溫哥華的第一個月,我還搭車前往美西的西雅圖,隨後又造訪洛杉磯、舊金山、夏威夷和拉斯維加斯。
好萊塢的比佛利山莊與時尚大道、惡魔島的聯邦監獄、無人駕駛的 Waymo 計程車、二戰日軍簽署投降儀式的密蘇里號戰艦、有趣的黑幫博物館,還有人生清單中的神祕 51 區──這些體驗與旅歐時的歷史感截然不同,更充滿科技與現代的氣息,讓我見識到超乎想像的世界。
若按喜好排名,我最喜歡的城市是拉斯維加斯、紐約和洛杉磯。
在拉斯維加斯,除了 51 區的神祕之外,還見識了美國空軍部營運的祕密民航飛行器機隊 Janet Airlines,以及 GPS 失靈的大沙漠,有了新穎又驚奇的體驗。
紐約則像是積木搭建的世界中心,既摩登又迷幻,每個人都在這座城市中努力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落。
而在洛杉磯,因為搭公車下錯站,便在比佛利山莊漫步,一路走到羅迪歐大道。沿途豪宅和精品店的設計,還有路上數台特斯拉的 Cybertruck,都展現了超乎想像的奢華,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
另外,旅途中也有一些令人震驚的經歷。例如當時無法參觀哈佛校園,因為哈佛學生正為支持巴勒斯坦進行抗議。不久後,我看到新聞報導哈佛可能開除參與抗議的學生。
拉斯維加斯的經歷也同樣深刻,前一天我目睹了十幾台警車包圍了川普大廈並封鎖了幾條街道,而隔天,我就在空軍機場看見川普的專機,才得知他來到了這座城市。
在寄宿家庭時,我觀看了已有 56 年歷史的新聞節目《60 Minutes》,後來又在《文茜的世界周報》中看到其引用的「中菲南海衝突」片段。種種經歷讓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身處世界的中心。
跨越文化的邂逅:來自世界各地的有趣對話
這段旅程也讓我遇見了許多有趣的人。比如在夏威夷,我認識了一位來自以色列的女性,她稱讚台灣人「聰明、友善、有禮貌」。
當下我對於「聰明」這個稱讚感到驚訝,因為這是第一次聽到外國人這樣形容台灣人。然而,她說:「要相信我,不用驚訝,我旅行過許多國家,與其他華人相比,台灣人真的很聰明。」她是個自信且有主見的人,所以我相信她的感受是真誠的。這番話讓我對台灣人的形象感到驕傲,無形中也替台灣做了很棒的國民外交。
在洛杉磯中央市場享用生蠔和啤酒時,恰好遇到 Zoey 主動攀談。她來自黑龍江,已在美國丹佛生活了十年。我們從中美文化差異和藝術演變談到職場中的性別不平等,對於作為女性一生要面對的性別框架及應對性騷擾的種種議題,彼此都有深刻的共鳴。
Zoey 感慨道:「人生喝過的每一口酒,都不會白喝的。」我們舉杯飲盡,交換了聯絡方式,希望能保持聯絡。
在溫哥華,有次從機場搭乘 Lyft 計程車回家,隔了一個月在不同時間竟然又遇到同一位司機──來自西非迦納、已在溫哥華生活了 24 年的 Muhammad。除了聽他的故事,我還了解到迦納盛產巧克力。
之後也遇到幾位來自不同國家的乘客,讓我對世界的多元有了更深的體會。例如,來自黎巴嫩的 Sergio,他年紀輕輕,卻已旅行過 26 個國家,甚至去過台北。
來自索馬里的 Sharmake,說他的家鄉氣溫常常在夏季高達 50 度,他來加拿大為的是學習和賺錢,計畫畢業後回國開公司。
來自印度的 Bakhtawer,是極少數的錫克教徒之一,提到他們的頭巾(Turban)顏色像一般帽子一樣,沒有特別意義。他們國家騎摩托車要戴安全帽,但若戴的是頭巾,也被當作合法的安全保護裝置。雖然我略顯失禮地問了三次:「你真的覺得頭巾能像安全帽一樣安全嗎?」但他仍堅定地回答說:「頭巾確實能安全地保護頭部。」
無懼未來,勇敢出發:45 歲的決定,讓夢想成為現實
這趟長達近兩年的 Gap Year,即將在 10 天後畫下句點。45 歲時,能實現自己最大的夢想──在國外生活、工作和旅行,這讓我感到無比充實。
在冰島看極光,為我的歐洲之旅畫下逗號,而在內華達州、鄰近拉斯維加斯的 51 區,則為北美以及整趟旅程畫下句號。儘管現今從獵頭顧問獲悉零售市場環境不甚理想,對職場年齡限制也略感焦慮,未來仍令人忐忑,但即便能重來一次,我依然會做出相同的選擇!這是我想分享給《換日線》讀者的一段心得:勇敢選擇,無怨無悔。
這趟「出走」的旅程中,我曾不斷質疑:「花出去的錢,會對未來的出路有加分嗎?」「我能否找到一份薪水與成就感並存的工作?」「離退休越來越近,這樣的選擇真的值得嗎?」這些問題時常出現在我的腦海。
然而,在旅程的尾聲,卻感到一種奇異的平靜。因為這段旅程讓我見識並學到了無數事物,讓我擁有了面對未來更大挑戰的勇氣。綜觀人生的長度,無非就是兩年的光陰而已,而我更加了解這個世界如何運轉──個體是那麼渺小,但終究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最後,我想對同樣身處中年階段的你說:「隨著人生前半段的經歷與閱歷,我們已經擁有了更加聚焦與深刻的洞察力,能夠更好地面對並處理生命中的挑戰,並靈活調整我們的期望。相信這段旅程,無論是面對未知的挑戰還是收穫,都會帶給你深刻且豐富的經歷!所以,別害怕!只要準備好了,就勇敢地出發吧!」
【延伸閱讀】
● 40 歲的我,為何到了人生中場才留學?
●陪讀媽媽意外成為「高年級遊學生」:千萬別因年紀,放棄生活的可能性!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asta 恭喜你的人生精彩篇章,有時是幸運才能達成,有家庭束縛的人,有時連想的機會都沒有!
02月11日10:06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