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大S驟逝掀醫療討論》台灣健保30年面臨生存危機...葉金川:包山包海時代已結束

信傳媒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1天前 • 陳稚華
全民健康保險邁入30年之際,演變至今衍伸許多問題,醫界和政界探討分級醫療、總額制度的現況。(圖片來源/freepik)

台灣知名藝人徐熙媛(大S)2日在日本旅遊期間,因流感併發肺炎不幸辭世,享年48歲。

此消息一出震驚各界,除了引發大眾對流感嚴重性與併發症的關注,也讓許多人讚嘆台灣醫療和健保的服務世界領先,尤其是對其就醫的可近性、醫療費用、醫護服務態度和醫療水準,更是讚譽有加。

但事實上,從去年至今,醫界已經疾呼總額不足、護理人力流失、急性醫療人員短缺、急診壅塞等問題許久,這些現象不僅未獲改善,反而越演越烈。

從1995年3月1日實施至今的全民健康保險,即將邁入30年之際,演變至今也衍伸許多問題,醫界和政界也開始探討分級醫療、總額制度的現況,該如何因應與改革?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健保30年面臨生死存亡…專家示警:不改革恐撐不過2030

前衛生署署長葉金川在臉書發表對於健保30年的看法,他提到,藝人大S在日本突然病逝後,很多人紛紛討論在國外就醫經驗,都對台灣健保盛讚有加,「每次民調結果也顯示,民眾對健保滿意度都在80-90%之間。可是,同一時間,部分醫學中心急診擠滿流感病人,而醫師對健保滿意的只有9%;每年我參加醫學系同學會時如坐針氈,有時還要聲明不談政治、不談健保。」

葉金川指出,從1995年開始實施的健保制度,最初設計的基期是25年,理論上到2020年就應修法;由於各種原因,已延長5年,「儘管現在仍堪使用,但就像食品過了賞味期,拖越久,問題越大,有人斷言,健保不改革,一定撐不過 2030年。」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他分析,健保推動之際,台灣的人口結構、經濟成長和民眾薪資所得都很有利社會保險的發展,所以健保能順利開辦。「但是,現在台灣老人人口已佔1/5,老年人的醫療需求大幅增加;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依靠薪資的一般民眾實質收入不增反降;醫藥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我的一位癌末朋友正在使用雙免疫治療,預計可以多撐12個月,大家都說沒關係,就先撐一年,這一年內一定還會有新的藥物和技術發展出來。這種種現象都是健保財務壓力的來源,健保支出負擔當然節節變高。」

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葉金川:應簡化醫院分級、強化社區醫療

葉金川也提到,「一般來說我們的病床、儀器設備都是過多;但是分布不均、水準參差,幾家醫學中心人滿為患,急症擠滿病人,CPR需席地將就;護理人力嚴重不足,醫院開不了病房。」他指出,其實在醫療網規劃時還沒健保,分級制度是英國公醫制度下的產物,現行的醫院三級制度已不合時宜,應簡化成教學醫院和社區醫院兩級,拉近醫院間的水準,同時嚴格評鑑醫學院和醫學系。

「教育部准許許多沒教學醫院的大學設立醫學院、醫學系,我真不懂他們如何教育醫學生?醫護人力不足是人口結構問題,加薪可以救急,護佐制度也可解決部分問題,但終究還是要靠AI簡化照護流程,外籍護理師恐怕是必要的解方。」

而針對健保財源的部分,葉金川提到,原本依賴於民眾薪資所得及人頭稅(六類人口繳付的定額費用),但是30年來薪資所得都低於經濟成長,根本無法支撐健保運作,2013年開始徵收補充保費(課徵資本利得),採家戶總所得的制度在立法院無法通過,「有人認為,家戶總所得並無法增加健保財源。再提高菸品健康捐,課徵酒稅和糖稅方式來增加健保財源是可行的方案。」他強調,開徵富人稅、奢侈稅、增加營業稅、開徵土地、房屋持有稅都可以,就看政府是否有心解決健保財務問題而已。

至於增加健保部分負擔,葉金川認為不是增加財源的選項,「不過有些醫療項目,例如做檢驗、檢查、連續處方藥品費等,還是可以增加患者自付部分經費,目的是提醒民眾珍惜寶貴的醫療資源。」

健保總額永遠不足…陳菁徽:若政府不加碼投入,健康台灣願景只是夢

要改善健保支出,葉金川強調,首先需要管理無效醫療、臨終醫療和藥品浪費的問題。

「總額預算是有效的醫療資源管理方式,但是它的後遺症也很大。」他表示,部門別總額如牙醫、中醫、洗腎是有效的管理方式,成長速度超過需要的部門可以用總額達到約制目標,但部分不易經營部門如急症、重症兒科、產科應解除總額的管制。「醫院總額的實施,長遠將是弊多於利,容易讓院方傾向選擇『較容易賺錢』的患者,拒收重大傷病急診患者。」

葉金川強調,「論質計酬」和「論人計酬」是健保最該努力的方向。「健保署在2001年就針對糖尿病、氣喘、癌症等慢性病,推出論質計酬方案,透過財務誘因,院方紛紛成立跨科別的照護團隊,患者能獲得適當的醫療服務。論人計酬方案則是由醫院或地區診所結合辦理整合照護及健康促進計劃,不過論人計酬方案比較適用於人口穩定的社區,人口變動多的大都會區不易實行,有些民眾也不想就醫受到限制。」

國民黨立委、醫師陳菁徽也提到,當討論到健保的「醫院個別總額制」時,首先要承認「健保總額永遠不足」這個事實。「即便114年健保總額成長率創下歷史新高,政府對於健康的投入仍顯不足。根據統計,2022年我國醫療保健支出佔GDP的7.5%,雖已達歷史新高,但與許多先進國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此外,根據洛桑管理學院公布2024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的整體競爭力是第8名,但我們對於醫療與環境的基礎建設投資卻是24名。」

陳菁徽強調,這一切的根源,仍在於「健保總額不足」,若政府持續將醫療保健支出視為「成本」而非「投資」,健保永續的目標將始終遙不可及,無法掩蓋健保的缺口,也難以看見政府對健保改革的決心,賴總統提出的健康台灣願景,也只是一場夢。

葉金川認為,商業保險在健保體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補充角色,但是商業保險對75歲以上的老年人往往不再承保,這使老年人的醫療負擔更沉重。「有人建議政府開辦公辦補充保險,但這需要更多的配套規範和宣導,讓民眾可以接受兩層次的健保。」

健保體系面臨挑戰,專家建議加強基層醫療、優化轉診制度

一名醫界人士也向《信傳媒》透露,他認為健保應適當調整支付制度,提高基層醫療院所的報酬,鼓勵基層醫師承擔更多初步診療與慢性病管理。另外也應讓轉診制度更優化,「落實家庭醫師制度,鼓勵病患從基層醫療開始,只有必要時才轉診至醫學中心,以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至於醫界該如何應對?他認為應加強推動病人教育,「醫師、藥師與診所應加強衛教,讓病患了解分級醫療的重要性,改變民眾對基層醫療的不信任感。另外也可透過數位化,善用遠距醫療與電子病歷整合,讓病患在基層醫療端即可獲得專業醫學中心的支援,提高診療效率與準確度。」

葉金川強調,健保制度30年,需要進行收入和支出的雙重改革迫在眉睄,「健保包山包海的日子已經過去,只有讓民眾了解健保只能提供基本的健康醫療保障,健保制度無法提供所有可能的最先近的醫療,健保才可能永續存在。」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
  • Monika
    民進黨執政不願把預算花在醫療資源上,只花在醫療宣傳費上,8400億預算去那了?有人追嗎?
    1天前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