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獨居得靠「一群人」!袁瑋醫師:建立「部落」,一人住不孤單

康健雜誌
更新於 2024年12月02日07:31 • 發布於 2024年12月02日07:31 • 出處/康健雜誌 文/張雨亭 圖/陳德信攝
獨居得靠「一群人」!袁瑋醫師:建立「部落」,一人住不孤單

精神科醫師袁瑋獨居15年,下班做木工、刷油漆,活成很多人心中最自在的模樣,她卻說獨居不是想像中那樣隨性,需要學習、需要計劃,甚至需要「一群人」來完成。

2022年,日本社會稱呼這一年是「獨居社會元年」,「一人家庭」開始顯著增加。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最新數據,截至2023年6月,日本獨居的家戶數占34%,創歷史新高。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在台灣,65歲以上人口中,獨居佔比也來到23.3%。大獨居時代,一個人住不但不稀奇,甚至可能令很多熟齡族嚮往。

如果你正著手規劃一人生活,不妨先看看這個獨居片段:「有一次我扭到背,想貼藥膏但沒人幫忙,只能把藥膏貼布先固定在牆上,然後自己往牆上靠,」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銀光學苑主任袁瑋一邊說,一邊大笑。40歲世代,獨居資歷15年,袁瑋偶爾狼狽的狀態,是獨居的真實樣貌。

為什麼獨居?「我工作時間很長,一個門診看下來,有好幾十個人要跟你說話,而且都帶著比較多情緒。」身為精神科醫師,下了班必須「與世隔絕」才能休息,偏偏爸媽對她這個獨生女關愛有加,反而成了負擔。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於是她從租房到買房, 一路漸進式地調整、拉出界線,慢慢捏出目前最舒適的獨居狀態:父母住得離她不遠,每週回父母家兩、三次共進晚餐,保持距離又能互相照料。

袁瑋的「獨」,是獨而不孤,有陪伴、有支援、有後盾。她的「一人」生活,其實是「一群人」的協力成果。

袁瑋認為獨居不等於孤單,也不等於失去與人的聯繫。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理想的獨居:擁有自己的「部落」

「不管是不是獨居狀態,都要有自己的『部落』,」袁瑋強調。

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就是一個部落,獨居的人周遭最好有數個小部落:一起運動的部落、一起玩樂的部落、一起學習的部落、談心的部落,還有能一起做「有意義的事」的部落。

「工作的時候,你也會找到一群跟你比較像的人,另外像是做志工、去教會,當彼此有共同相信的事,就容易成為夥伴。」

袁瑋游泳、打網球、跑步,也學插花,再加上看診,行程滿檔。一般人想像的獨居或許是隨性、愜意的,袁瑋卻認為,比起有伴侶的生活,獨居反而更需要計劃、經營,「假使我週末沒有排事情,其實很容易在床上耍廢、滑滑手機就過一天了,但是如果要上課或跟人有約,就會逼著自己出去。」

獨居不等於失去與人的連結,「很多獨居的人會覺得就順其自然吧,但其實中年以後,人與人之間不是那麼容易自然變成朋友,所以需要規劃、透過活動認識。」

獨居偶爾寂寞,有人「接住」就不怕

袁瑋的「部落」中,知心好友絕對是其中的最強後盾。「我有兩、三個很好的朋友,當心情真的很差,可以很直接地講一些比較深層的東西。」她說獨居偶爾孤單,「但只要情緒上被『接住』就很ok。」

同為精神科醫師的潘明宜,在住院醫師第1年就認識袁瑋,交情近20年,是接住袁瑋的心靈捕手之一,「我們就是那種可以互相講『最私人』事情的朋友。」

無話不談,包括偶爾的脆弱、自我懷疑,「難免還是會想,獨居是不是最適合的生活方式,」潘明宜說。深度聊感覺、聊情緒,一層層剖開內心,「我們有時候會開玩笑說,很像互相幫對方做免費的心理治療。」

潘明宜還收過袁瑋的各式手工藝品,包括生日卡片、手製書衣。袁瑋手巧,家裡有一間收納各式手工藝材料、工具的房間,從刷油漆、做木工,到插花、做聖誕花圈和新娘捧花,不同時期有不同愛好,這或許也是一個情緒出口。「適合獨居的人,需要有很好的情緒調節能力,」潘明宜從旁觀察,「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孤單不可恥,勇於求助才能度過低谷

近年「獨旅」與「獨活」成為熱門關鍵字,「一個人」似乎象徵灑脫與自由。然而,袁瑋在門診中觀察到,更多人面臨的是「被迫」或「突然獨居」。

身為老年身心醫學專家,她發現很多熟齡男性在伴侶過世後,連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沒了,「很多人是生活白癡啊,太太過世後,一天到晚燙到自己,因為以前從來不用煮飯嘛。出門前,光是選衣服也要花大半天,因為以前太太都會弄好。」

「這時候不要害怕求助,」袁瑋強調。不管是自願或被迫獨居,現代人經常會強迫自己保持正向情緒、害怕給人負擔,「所以永遠都只對人講好的事情,我覺得那是最孤單的。」接納自己、勇敢承認需求,「人都會孤單,我這麼喜歡一個人,我都會孤單,但不用急著從那個不好的感覺中逃走,它就是一個暫時的狀態而已。」

袁瑋也提醒,獨居十分仰賴健康的身心,隨著年齡增長或健康狀況惡化,不論是否獨居,都將面臨更多挑戰,生活方式需要重新調整。

在門診中預見各式各樣的「老後」,未來要繼續一個人住嗎?袁瑋想過和一群好友共住一個社區,「有各自的房間,但也共享生活空間,可以一起請廚師、請司機,還可以一起照顧狗狗,這是我理想的老後生活。」

至於婚姻,她也不設限,「但就算結婚也不一定要住在一起,可以住同一個社區就好。」心中有伴、有後盾、有「部落」,實體空間裡是否需要有另一個人,或許真的不重要。

當身邊沒有伴侶或子女,獨居族晚年如何安頓、保障自己的財產與生活?目前較常被討論、可預先安排的工具包括意定監護、安養信託、附負擔贈與,該如何著手準備?律師劉書妏給出以下建議:

1.意定監護:意定監護是一種委任契約,讓成年人可自由選擇自己的監護人,不限於子女或伴侶、親人。好處是可將生活管理、健康照護、財產管理等分開指定不同監護人,例如周遭可能有某位朋友較擅長理財,就可約定好未來由他管理你的財產。雙方擬定契約,再進行公證即可。

2.安養信託:將財產存放在帳戶裡,再透過信託的契約,定期或分次將財產轉移給受益人。可及早確認財產的管理及運用方式,比如當你失能失智,可用來支付看護費。但無法自行辦理,必須透過金融機構執行。

3.附負擔贈與:贈與人在贈與契約中,約定受贈人必須對贈與人或第三人負有一定的給付義務。例如,把房子送給姪女,並要求她未來必須照顧年老的自己。建議把契約內容訂得愈詳細愈好,例如每個月要探視幾次、陪看病幾次等等。雙方擬定契約後,可找公證人公證、律師或家人見證。

延伸閱讀:

真健康是什麼?一次看懂如何用「REAL」實踐真健康

嚮往自由,又擔心獨居風險多?專家:4關鍵打造溫馨獨居宅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