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努力小農》對川普的環境影響評估與對策

信傳媒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天前 • 方儉
川普的能源、環保、氣候政策與其前任和國際主流趨勢存在顯著差異,可能徹頭徹尾將美國的能源政策改變。(圖片來源/FB@Donald J. Trump)

該來的還是來了

再過幾十個小時,川普正式就任美國總統,是的,川大總統又來了。川普在他的Instagram帳號公布他的總統就任照片,令人「耳目一新」,這位回鍋的「新」總統的照片,與其2023年8月入獄的照片相似度高達90%,他毫不忌諱、迴避。他在就任前即已是做滿、做好了正式總統該做的、不該做的事,我們就拭目以待,1月21日正式就任後的「驚喜/驚恐」的世界。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川普第二任期總統肖像亮相。(圖片來源/IG@Donald Trump Jr.)

不只是與美國貿易戰熱戰的中國嚴陣以待,就連美國堅定的盟友加拿大、墨西哥,以至於歐盟都綳緊皮肉,等著川普出招。川普2025年跨屆續任總統,比2020年連選連任更加令世界震撼,因為他經過落選後4年的生聚教訓,MAGA(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的信徒陣容更加堅實,也更出人意表(如麝香先生馬斯克(Musk)),刺激性言論有過之無不及。

川普就任後,除了外交、國防、政治、經濟的衝擊外肉眼可見,對於環境、氣候、能源、文化的衝擊也將會是深遠而巨大的。僅管有人認為,川普再怎麼樣,也就只有4年,之後可以再回到「正軌」。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我想這是一個消極且一廂情願的想法,美國對環境、氣候、能源、文化的影響左右世界的發展,就算川普不退出WTO,氣候變化公約,他也會揚棄美國國內虚矯作態的ESG(環境、社會與治理)的偽善面具,讓企業更赤裸裸的站在世人面前,坦白說,這也沒什麼不好的。固然我認為川普當選是自1970地球日後國際環境同盟的一大挫敗,但是也正好是一個反省的機會。

由微軟Copilot畫出的川普當選後,地球可能的面貌,遍地加州野火。

HE DARES…

因為過去55年來,自地球日在1970年啟蒙美國的環保生態思潮,推出《清潔空氣法案》,成立環保署(USEPA)1972年斯德哥爾摩地球高峰會統合了國際環境保護和地球一家的概念,美國都是帶頭大哥,這是美國身為世界警察、普世價值舵手的重要貢獻。

現在帶頭大哥的大哥說不玩了,而且決定不管大家,只要自己玩自己的,「How dare you!」瑞典少女桑柏格(Greta Thunberg)言猶在耳,川普依然固我,悖離國際環保潮流,沒有在怕的。

聽其言觀其行,川普的能源、環保、氣候政策與其前任和國際主流趨勢存在顯著差異,以下從幾個主要方面進行比較:

川普政府大力支持化石燃料開發,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的開採,並放寬了對煤炭行業的限制。他提倡「能源獨立」,並強調美國能源行業的自給自足。此外,他簽署了一系列行政命令,取消前任政府對油氣開採的環保限制,開放更多聯邦土地供能源開發。這一任還沒上任,就打起了格陵蘭的天然資源主意。

與之相比,前任政府(如歐巴馬、拜登政府)則更加注重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並設定了減少碳排放的目標。國際主流趨勢也傾向於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技術,以應對氣候變化,並在《巴黎協定》框架下共同努力實現減排目標。這些都被川普棄之如敝屣,甚至變本加厲,可能徹頭徹尾將美國的能源政策改變,其想法回到1970年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機之前。

老大哥的老大不玩了!

川普在45任總統時,對環保法規進行了大幅度的削減,削弱了環境保護署(EPA)的權力,並取消或放寬了數十項環保規定。他們認為這些法規對經濟增長和企業發展構成了不必要的障礙,應當減少對企業的管制。

而前任政府則強調環保法規的重要性,並致力於執行和加強這些法規,以保護環境和公共健康。國際上,多數國家也在不斷加強環保措施和立法,推動可持續發展。

川普政府退出過《巴黎協定》,並對氣候變化持懷疑態度,他再次就任總統,再次退出,也沒什麼意外。他們認為氣候政策不應限制經濟發展,並優先考慮經濟利益。他們取消了多項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和計劃,並且淡化了氣候變化的威脅。

相比之下,民主黨政府積極參與國際氣候協議,並制定了多項國內減排政策。國際主流也普遍認為應對氣候變化是當務之急,各國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氣候挑戰,並推動實現碳中和目標。

回顧過去2、30年的全球環境惡化,氣候暖化,並沒有在過去「國際重視」而扼止或改善,雖然有全球共同停止破壞臭氧層氟氯烷的「蒙特婁議定書」獲得成就,臭氧層破洞真的縮小了,但是相對於溫室氣體這個牽涉更廣泛的問題,就顯得力有不逮,氣溫上升的趨勢和抗暖化的聲量同步升高,再瞎的人也可以看出,這30年來顯然走錯了方向,做錯了事,否則怎麼會這樣?當然,也可能科學家們集體作假,錯誤的預測、判斷,造成危機擴大。

還能更壞嗎?

我個人支持川普「不演了」的態度,可能影響到歐盟等工業國家「也不演了」,放手讓碳排放量上升,看看到底地球會怎麼樣,反正自己的業,自己受。特別是這兩年來,德國這個綠能先鋒,全球廢核模範生,遭遇到重大的經濟衰退,最大的公司之一福斯汽車都遇到關廠、裁員,失去了原來的理直氣壯的本錢。

邊際效應

川普對國際能源、環境、氣候的影響最大的,應該是他「特立獨行」的言論,和回到19世紀美國鎖國政策的行動,就在家門口外交、軍事、關稅的影響,牽引了國際主要國家的注意力,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更不會有政客去管遙遠的北極熊、南極的企鵝,海龜鼻子裡的吸管,大家忙著去儲備、爭奪自己國家(或自己)的利益,我很有興趣看今年開了第30次的氣候變化公約會議會怎麼開?開不開得成?

回到足下

我自1985年進入聯合報系當記者,就開始接觸環保議題,走訪當年台灣各個公害現場,認識許多受害者,因緣際會和台灣反公害團體主辦了1990台灣地球日,進入國際環保、保育領域,也因此認識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學到第一手的標準化、全球採購、供應鏈管理的知識,參與跨國企業的運籌帷幄,設立合資汽車廠,布署供應鏈的過程,經歷2000年前後的中國汽車業的轉型。

一法通,諸法通。2020年後,投入研究台灣小農的產銷體系,以及利用我擅長的國際標準、認證系統,幫助小農進行「種碳」氣候行動,真實的將農作物光合作用「固碳」(植物光合作用把空氣中二氧化碳轉化成土壤有機碳)。經過了3年的實踐與實驗,我相信這確實是一個最好的減碳,並且是負碳的應用。

「擊壤」因應未來的變化、衝擊

這必須全身心的投入,才能達成,因為過去的耕作方法根深蒂固,少有人願意回到對土地友善的「永續土壤管理(Sustainable Soil Management),或是跨學科整合土壤管理與應用,這必須由無所畏、無所為(nothing to loss)的小農來實踐,因為他們沒有包衭,只想從事農業以求溫飽。

除了幫小農進行減碳和永續發展目標認證,2025年更重要的任務則是幫助小農打開他們農產品的市場,有消費,才有供應。自由市場是因消費而拉動生產,所以不論是企業、消費者開始消費種碳減碳的農產品,才會有更多的小農投入種碳減碳行列,才有機會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建立堅實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鏈。

不論川普再強悍,能不能讓美國偉大起來,光合作用不會改變,農作物固碳的能力就不會改變,我們要用事實、證據來說話、做事。

一枝草,一點露,帝力於我何有哉?(攝影/方儉)

想到古代的《擊壤歌》的情境,現在不正如此?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