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2024 年被譽為全球最重要的美國大選落幕,川普成功回鍋當選美國第 47 任總統,筆者認為這也意味著自 20 世紀初以來的「自由貿易」與「全球化秩序」,即將走入完全不同的篇章。
川普表面上是個言行作風不同尋常的「狂人」,但骨子裡也是位精明的「生意人」。而從其競選其間的多次公開發言,到外傳美國財政部長的不二人選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都不難看出,美國的對外關係,將在「川普政府 2.0」中(更快速地)走回過去的保護主義路線。
這也將造成自 2000 年前後以來,快速發展近 20 年的 WTO 貿易多邊體系,恐怕「一去不復返」,並對亞洲各國產生嚴重的影響甚至衝擊。
川普:「關稅是個美麗的名詞」
從競選過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川普在經貿政策上的論述,非常強調(增加)「關稅」,並稱它為解決美國經濟問題的不二法門。
換言之,在他二度入主白宮後,自由貿易恐將不再「自由」:未來各國貨物與勞務想進入美國,很可能必須乖乖繳納「客製化」的關稅,而不再是依照 WTO 的既定框架進行貿易。同時,「完全執政」的川普政府也極可能盤點現有美國所有對外 FTA(自由貿易協定),要求重啟談判甚至悍然退出,以換取對美國更有利的籌碼。
從表面上看,這方式當然有助美國在短期內減少貿易逆差,甚至有助於增加政府收入、降低財政赤字,但經濟學家紛紛警告,當進口至美國的商品和勞務被課徵高額關稅後,成本只會被轉嫁至消費者身上,導致極為嚴重的通膨。若各國也隨之祭出高關稅壁壘,對全球的經濟成長更會是場災難。
當然,前述預測是否成真,尚待時間來證明。畢竟執政後的川普,在美國商界(包括最大個人金主伊隆.馬斯克)等多方壓力下,他的「競選語言」不見得會 100% 落實為政策。同時反過來說,由於當前的主流經濟學派多站在民主黨立場,主流財經媒體、學者們在選舉期間的「示警」也有誇大的可能,目的是在拉高川普當選的危機感。
然而我們無法忽略的是,「川普 2.0」時代,美國加強採取保護主義政策、提高關稅將成必然,只是對象和程度差異而已。這點從他在 8 年前的第一任期時的實際施政就可看出:當時的川普政府悍然逆轉了歐巴馬時代,美國對外簽訂的多項貿易協議、退出諸多「對美國無利益」的國際組織與協定(也包括對減碳環保至關重要的巴黎協定),更劍指中國甚至是歐盟,將其輸入美國的特定產品課以高關稅,從而拉開了「美中貿易戰」的序幕。
這一次,他不僅很可能會「重操舊業」,對中國、以及其他各大對美貿易進口國尤其順差國(如下圖)加徵更高的關稅,也非常可能再次改寫全球現有的經貿秩序。
2023 對美進口前十大國,台灣名列第 8。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署,換日線編輯部製表
WTO 將成「歷史名詞」?不再符合美國利益
幾乎所有主流經濟學理論都告訴我們,「全球化」+「自由貿易」有助全球資源更有效率地分配與運用,也將促進各國的經濟成長與繁榮。然而為何川普自 2016 年的第一任期起,就明顯「反其道而行」,改採取保護主義路線,寧可在短期內付出高昂代價、甚至拖著全世界的經濟成長一起下水?
坦白說,川普的主張,若單從「美國利益」來說,其實並非全然沒有道理。
我們把時間拉回 2000 年前後,當時的美國狹其全球霸權與美元作為國際通用貨幣的優勢,主張自由貿易可為所有人帶來好處。但背後的目的,其實是讓「美元資本」更有效率地在全球流通與獲利,從而讓美國成為獲利最大的國家,並確立美國世界獨強的地位。
也因此,有了柯林頓政府時期極力倡導的 WTO 擴大架構,並歡迎中國加入世界自由貿易體系,甚至還一度要拉著俄羅斯加入北約。
殊不知,以美國為核心的「全球化自由貿易」進行 20 多年下來,對內造成了資本家獲益遠遠高於中產階級和勞動階級,貧富懸殊加劇下,有相對剝奪感的人民日益增加,也成為川普最大的執政民意基礎;對外,中國不僅沒有因為「接軌國際」而轉向開放市場與「投奔民主陣營」,反而一方面透過政府補貼與低成本競爭取得了大量的貿易紅利,一方面又持續加強共產黨對社會的控制……其他地區亦然,因為 WTO 架構而興起的跨國供應鏈體系,讓不少製造業離開美國,尋求更便宜的生產基地。俄羅斯就更不用說了,完全不甩以美國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先後併吞克里米亞米亞和發動烏克蘭戰爭,貿易禁運與被踢出 SWIFT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又何妨?俄羅斯今年的經濟成長率仍有 2.8% 左右,一點都沒有崩潰的跡象。
這也是為什麼,儘管民主黨陣營在 2016-2020 年不斷批評川普的「閉關鎖國」政策,但到了拜登政府於 2020 年上任後,面對疫情造成的種種不確定因素,仍選擇「川規拜隨」,大量延續包括對中貿易戰在內的多項對外經貿政策,目的說穿了,都是在確保「美國優先」帶來的穩定與政治利益。
川普的論述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全球化與自由貿易根本沒有為美國帶來預期中的好處,那美國為何還要繼續支持這個系統?規則既然當初就是由美國制定的,自然也可以由美國來片面修改,無需考慮到其他國家的立場。
台灣與東亞各國將何去何從?
我們因此不難想見,在 2025 年 1 月川普正式重掌白宮之後,不僅會加劇美中貿易緊張局勢,還會波及包括台灣在內,東亞各國的政經體系──畢竟,這些國家絕大多數都高度仰賴中、美兩個巨大市場,卻又在複雜的地緣政治格局中,經常需要面對「選邊站」的挑戰。
因此,對於在兩大巨頭之間遊走的東亞各國來說,必然需要更加謹慎地平衡自己的經濟和外交政策。以下筆者整理「川普 2.0」下,幾個值得關注與思考的 3 個關鍵字,供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們參考:
.「單邊外交」
從政治面來看,川普在上一次任期內對東南亞的直接關注與發言並不算多。他多以「私人關係」處理與 ASEAN 諸國的外交事務,比如與前菲律賓總統杜特蒂的互動,以及曾邀請時任泰國總理巴育訪美,這也是泰國自塔克辛以來,泰國最高領導人再次有機會受邀踏入白宮。
如果川普再次當選,這種個人形式的外交可能會延續,但難以形成系統化的地區政策,也不會成為美國官方正式的外交立場──例如 2019 年於曼谷舉行的 ASEAN 峰會,川普與副總統彭斯皆未出席,當時還引起東南亞各國領導人的不滿,進而在後續的美國—東協會議上,紛紛拒絕出席或改派層級較低的官員與會。
.「制衡中國」
從種種前例可觀察出,川普當選後,儘管美國不太可能在東南亞地區投入太多心力,但來自中國日增的影響力,卻讓東南亞國家可能需要更艱難地應對美中之間的競爭,甚至可能在關鍵時刻被迫「選邊站」。
中國在「美中貿易戰」的框架下,其實早已將東南亞視為重點經營的後花園:以電動車為例,中國面臨美國的高關稅、歐盟的反補貼調查與可能的出口禁令,海外銷售自然而然地瞄準東南亞市場,這在泰國已經成為趨勢,包含比亞迪、上汽、廣汽、長城等車廠相繼進駐,佔據大量當地市場。根據泰國汽車工會預估,2025 年當地電動車有望突破100萬台,其中絕大多數市佔會以中國車系為主。即便中國近期已不再大力推廣「一帶一路」,但在區域整合與海外直接投資(FDI)方面並未減緩。簡言之,中國對東南亞的經濟影響力,其實正在不斷增加當中。
美國基於維持全球霸權的地位,當然不可能放任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不斷擴張,但川普政府採行的手法,將很可能不再是過去「以經濟影響政治」、「積極參與區域多邊會談協商」的方式,而是以更簡單粗暴的方式,藉由加深區域內的矛盾,從而「各個擊破」要求東南亞國家簽訂更符合美國利益的協議。這點我們從近年川普和拜登政府在南海爭議上的立場與操作高度一致,即可看出端倪。
.「保護費」
如上所述,防堵中國,加強第一島鏈乃至西太平洋的軍事同盟,仍會是美國的主要外交策略;只不過,按照川普對北約盟友的態度,東南亞各國若想繼續享有美軍的保護傘,勢必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而非如川普形容的「坐享其成」。
畢竟目前台灣與大多數的 ASEAN 國家對美貿易依存度仍高,尤其考量到最終市場(即出口到他國加工後,最終產品在美國銷售)美國更是最主要的市場之一,若出口疲軟,難保不會衍伸另一場亞洲的經濟危機。
不過好在,現在東南亞各國的財政與社會結構,比起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期,已堅韌許多。未來應對川普政府的「保護費」(不管以什麼形式進行)要求,應仍有一定的談判籌碼。
總結來說,川普再度執掌的美國,會讓東南亞地區面臨更加複雜的地緣政治,以及更高的經濟與貿易風險,同時也有極高的機率讓中國在此借勢發揮影響力,進而重塑區域經貿的秩序。
筆者認為,對台灣和 ASEAN 諸國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機會,重點是「走出自己的路」:盡可能聯合區域內的夥伴共同發展,不被美國或中國單方面綁架。
當然,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何對外保持適度的彈性,持續拉攏西方勢力卻又能利用中國的市場與資本,對內趁機建立更緊密的共同體機制,效法歐盟的發展路徑,透過集體力量抗衡外在風險,將是東南亞領導人需要審慎思考與擘畫的重要問題。
【延伸閱讀】
●回顧經濟史家的帝國「霸錢」預言:如何看待中美經濟的共生關係?
●讓美國人告訴你川普為何會贏──揭開台灣媒體鮮少報導的 4 大在地觀點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Po 本來就沒自由過,看看支那那種貿易方式有在尊重市場經濟?可憐的是世界上的左媒從來不敢要求支那尊重市場自由貿易、永遠在那裝死,然後要其他國家在本來就不公平的貿易條件下去遵守「自由貿易市場經濟」?
11月13日07:20
許正千 北韓被最強經濟封鎖數十年,也沒有因為窮產生解散的危機,不管怎麼批評中國,也難以動搖中國的地位。
貿易關稅戰必然導至通膨悪化,不能只顧著打擊中國,因為民主國家的人民更在乎經濟
11月13日10:30
frank chen 即然已提前預知川建國的經貿2.0,要如何來因應想必世界各國會想盡辦法來突破因應,俺説的好輕鬆,哈哈
11月13日10:23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