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熬夜睡眠不足的夜貓族,加上有吃辛辣、重口味宵夜的習慣,廢物容易累積在體內,隔天可能發現臉部、腳部出現水腫現象。到底中醫看水腫的成因有哪一些分型?如何消水腫?中醫師表示,有3個秘訣有助消水腫,除了飲用利水袪濕茶,也可以按2大穴位,以及睡前熱水泡腳,都是消水腫法寶。
1名34歲的張小姐平時工作需久站,一日睡醒後突然發現下肢腫脹,穿襪子有緊繃不適感,用力按壓後肌肉,彷彿像海綿一般陷下,久久才彈回,雙腳彷彿穿上厚重的靴子般行走困難。此外,又有頭容易昏昏沉沉,提不起精神,身體悶熱,口乾黏膩的症狀,因而求助中醫師。
水腫可以區分為:生理性水腫及病理性水腫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賴博政表示,水腫是一般門診常見的疾病,可以區分為生理性水腫及病理性水腫。生理性水腫是一種體質,一般民眾常說:「我多喝水也會變胖」,的確,常發生在20~45歲的女性,機轉目前並不清楚,可能和末梢循環較差、靜脈回流不佳、靜脈瓣膜的閉鎖不全有關。
這種水腫多是暫時性,經過休息或睡眠後便可恢復,通常兩隻腳都會發生,一般與工作型態像是長時間久站、重口味食、壓力過大,或是在生理期前後都有比較常發生。
另一種是病理性的水腫,通常只有單腳發作,持續時間通常比較久,慢性疾病的患者較容易發生,像是營養缺乏、肝炎、肝硬化以及腎病的患者,這類病人就須找出潛在原因,並進行治療。
中醫理論:水液的代謝牽涉到肺、脾、腎三個臟腑
水腫是如何形成的?賴博政中醫師表示,中醫理論認為水液的代謝牽涉到肺、脾、腎三個臟腑。肺具有通調水道的作用,水分經由肺宣發及肅降,將水轉輸至其他臟腑;脾主運化,脾具有運化食物微和水濕的功能,也就是將營養物質分解、消化、吸收和運輸並把多的水排出體外的功能;水分在腎的溫化、蒸動的作用下,將水分經由小便排出。水分的代謝涉及到以上三個臟腑,如果其中一臟受到影響,便有可能造成水液運輸不暢,累積在局部不消,而成為水腫。
水腫分三型,治法大不同
1.風水犯肺:常見以上半身居多,最容易見到下眼瞼浮腫,之後手足末端均腫,發病迅速,且伴有肌肉痠痛、鼻塞、鼻流清涕,怕冷發熱,小便不多,解尿不暢。舌苔薄白,脈浮緊。
治則:宣肺行水。常用藥物:麻黃、桂枝、生薑。
2.脾虛濕盛;可見全身水腫,小便少,顏色白偏淡,身體沉重,胸微悶,噁心反胃,食慾不振,婦女可兼見白帶、分泌物變多,苔白膩,脈沉緩。
治則:健脾益氣。常用藥物:茯苓、白朮、車前子。
3.腎陽不足;腰以下浮腫,心悸,容易喘,腰痠沉重,小便不多,怕寒,精神不繼,舌質胖淡,苔白、脈遲。
治則:溫腎化濕。常用藥物:附子、乾薑、澤瀉。
賴博政中醫師表示,如果平時有輕微水腫的困擾,可以自製利水袪濕茶做症狀的緩解。
秘訣一:喝利水袪濕茶
1.材料:
薏苡仁20克、茯苓(最好選用帶皮茯苓)10克、生薑10克、陳皮10克、白朮5克。
2.功效:
健脾利濕,袪水行氣。
3.作法:
薏仁、茯苓、白朮打碎後,和生薑、陳皮裝入茶包中以1000cc熱水煮滾後,放涼即可飲用。
秘訣二:按穴位
1.三陰交:
位置: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三寸(四指幅)的高度,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
功效:可滋陰利水。
2.陰陵泉:
位置:穴位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方。
功效:健脾利濕。
以上兩大穴位是利水消腫的要穴,水腫困擾的民眾可用指腹對於上述穴位輕壓約十分鐘,或感到酸麻即可。
秘訣三:睡前熱水泡腳
有水腫困擾的人,建議在睡前用溫熱水泡腳,浸泡約15~20分鐘,有助加速血液循環,使血液回流,能幫助消水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