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4歲張姓總舖師半年前開始容易口渴、頻尿及莫名疲倦,平時並無刻意節食或運動,但體重卻在短短幾個月內掉了5公斤,原本以為是「工作太累」造成,不料症狀日趨嚴重,就醫檢查發現是糖尿病,所幸經藥物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
收治該患者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李佳倫表示,患者就診後接受抽血檢查,發現空腹血糖值高達203mg/dL(糖尿病診斷標準為≥126 mg/dL)、糖化血色素數值11.3%也嚴重超標(糖尿病診斷標準為≥6.5%),確診為糖尿病惹禍。
李佳倫指出,與患者討論後,決定執行糖尿病藥物治療方案,開立口服血糖藥及胰島素注射,並建議同步啟動非藥物治療如飲食控制、規律運動等,經過3個月治療後,回診追蹤血糖數值得到明顯改善,患者也表示疲倦感大幅減輕,症狀多有所緩解,體重更保持穩定,生活品質明顯提升。
李佳倫解釋,糖尿病是因為人體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阻抗,使得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內被利用,因而引起血糖增高的疾病。據統計,20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2.8%,相當於每八人就有一人罹患。
由於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會引發相關急慢性併發症,如酮酸中毒、高滲透壓高血糖症、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腎病變、心血管疾病、足病變等,使得糖尿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
李佳倫建議,由於糖尿病在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難以察覺,因此如果符合下列條件,就得提高警覺,如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糖尿病前期者(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糖化血色素數值介於5.7~6.4%)、年齡≥45歲、體重過重及肥胖、缺乏運動、患有高血壓或高血脂、曾罹患妊娠糖尿病、曾生產體重大於4公斤新生兒的女性,都是高風險族群。
李佳倫也提醒,若已出現血糖數值異常、高血糖症狀如多吃、多喝、多尿、體重異常減輕、持續疲倦、傷口難癒合、反覆感染及視力模糊等,應及時就醫診治,並透過規則服藥、定期回診追蹤、健康飲食(少油、少鹽、少糖、高纖)、規律運動、體重管理和居家血糖監測等方式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控制血糖及降低併發症風險。
蔡岳宏 我曾經在86年時,在藥局看到謝明哲教授寫的文章,雖忘了文章的主題,內容大致是苦味食物可抑制血糖,父親生前也糖尿患者,有一次眼睛發生病變險些失明,因此我開始喝無糖飲料、黑咖啡,吃最討厭的苦瓜及芥菜,直到107年才首次做糖化血色素的檢查,其結果是5.4,之後的檢查皆在標准值,飲食的改變讓我避免了糖尿病,真的很感恩謝明哲教授
7小時前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