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大部分父母並不了解孩子進入學前教育該學什麼,導致每次討論幼兒園時,似乎都在糾結於讀公立或私立,以及要不要挑選雙語環境等旁枝末節的議題。然而,學前教育絕不是「贏在起跑點」這種落伍的論述這麼簡單,一旦走錯方向,甚至會影響孩子未來小學、中學的成績,以及衍生情緒、行為等問題。
一場失敗的實驗
十多年前在美國田納西州,州政府做了一件美事,在當地開設免費的幼兒園,給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就讀。當時大家也沒想這麼多,既然起心動念是擔心資源不足的兒童,進入小學時會跟不上進度,於是幼兒園的課程設計,主要是給予「學術」的內容,包括數學、語文等課程。
而在二〇二二年時,研究者發表了一篇論文,評估這十年來學前教育的施行成效,他們追蹤了二九九〇名當初參與免費幼兒園的孩子,訪視他們日後在小學的發展如何。結果發現,那些有參與免費幼兒園的孩子,多學了一些數學和語文,確實在小學入學評估中表現較好。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孩子的成績,卻在三年級和六年級時急轉直下,閱讀、數學和科學成績愈來愈低。
更糟糕的不只成績,這些孩子中有更高比例被留級、需要特殊教育服務、在校園中出現行為問題,六年級時的曠課率也較高。沒想到政府的一片好心,不但沒有幫助到孩子,反而造成更多難題。
幼兒園學習國英數,只有一年級的時候風光入學,三年級和六年級的成績卻後繼乏力。這項研究呼應了許多專家的提醒,幼兒園過度強調學術技能,就像馬拉松比賽一開始就狂奔的菜鳥,或許能贏在起跑點,卻有更高的機率輸在終點。
學前教育的重點,應該著重於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和認知能力,而非單純的學術知識。當孩子能夠在自由、探索的環境中學習,所學習到的自我調節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才能幫助他們在日後五年、十年後的學習漸入佳境。
如何正確看待學前教育
既然如此,家長應該如何挑選幼兒園?又應該如何看待學前教育的方向呢?以下是一些帶有科學根據的具體建議:
1、培養抽象技能而非學術技能
幼兒園應該專注於培養專注力、團體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學習字母或算數。
2、鼓勵正向行為
教師應該鼓勵孩子的正向行為,而非糾正、處罰錯誤行為。當老師能夠用鼓勵好行為的方式引導孩子,孩子未來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會得到更好的發展;反之,過度的負面關注和懲罰,會讓孩子感到挫敗,並意圖反抗,也無法真正學會自我管理。
3、增加自由活動時間
研究發現,當孩子有較多自由時間主動參與活動和遊戲時,他們在閱讀理解力、詞彙和數學方面表現較好。
4、提供充足的運動機會
孩子需要足夠的戶外遊戲或體育課時間,不僅有助於身體健康,也能促進大腦發育和社交能力。
5、老師專注於聆聽
當老師更多的聆聽與解讀孩子情緒時,他們未來在數學、語文的學習更佳。
學前教育的重點,應著重於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和認知能力,而非單純的學術知識。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父母很難憑自己有限的經驗做正確決定,加上商業包裝的行銷技巧,很容易就被誤導。選擇幼兒園時,家長應與園長和老師深入交流,了解他們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確保理念和方法是否符合上述的科學精神,而不是把孩子當作一場錯誤的實驗,就像田納西州政府做的一樣。也期待未來有更多的本土研究,探討幼兒園與孩子長期發展的影響,以科學為導向,讓家長育兒更安心。
你在意孩子在幼兒園學到什麼?哪些教學方式或教育理念會吸引家長讓孩子入學?看更多【特色幼兒園開學了】報導👇
- 趨勢主文|不追ABC、ㄅㄆㄇ等硬知識!非認知能力、在地結合、STEAM成幼兒園課程趨勢
- 公幼案例|新北思賢國小附幼:學校旁中港大排 變身最佳觀察教室
- 非營利案例|腹地全台最大!能看山、看海的基隆海科館幼兒園
- 私幼案例|七成學生是教授兒女的台大附幼,為何重視品格勝過英語?
- 專家觀點|黃瑽寧:自由、探索的學前教育比你想得更重要 (本篇)
(責任編輯:林胤斈)
延伸閱讀:
天佑 寶貝,穿個好衣服。也好入眠。情緒會更好!
點擊開啟shopee.tw/ka2zdco_o9
https://tw.shp.ee/zYswcB9
進來看看。
09月28日01:16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