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觀點投書:你也就只有成績能看,憑什麼被稱讚?

風傳媒
更新於 2019年03月04日21:30 • 發布於 2019年03月04日21:30 • 李孟穎
學測(資料照,顏麟宇攝)

「文史哲學群,台文系出路三不像、歷史與哲學系畢業要有轉業準備、華語教學系出路問題」這是某場升學講座的講者說給高中生聽的話,而這段話背後的含義與基礎,即是大學的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且以將來「得到好職業」作為目的,而這不僅是升學主義下的產物,甚至也是抹煞學生更多發展可能性與好奇心的工具。於此現況下,有多少學生因為社會上普遍擁有跟那位講者一樣的想法,或是被那樣的想法所影響,而自始不將文史哲當作是大學想讀的科系?有多少學生,即便了解自己的興趣不在醫學與法律等熱門科系,為了迎合社會期待與眼光,而以醫生、律師為志向?有多少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長,因此只知道一味追求熱門科系的光環,忽略了自己其他的可能性,或是少了去尋找、瞭解未知領域的好奇心?而我們的體制什麼時候重視過學生自身真正的專長與興趣?

在這些問題答案的背後,我們應當試圖批判的是現存的教育體制、社會傳統升學至上與職業導向的教育價值觀。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人習慣將大學的科系區分為「較易找到工作、專業所得之收入較高」及「較不易找到工作、專業所得之收入較低」兩類,前者莫非是醫學系、法律系、電機系等明星學系,後者常常被認為是哲學系、歷史系、中文系等;又社會上常以工作收入、社經地位作為衡斷一個人的價值,也因此醫生、律師、工程師等的聲望、受人尊敬的程度似乎往往高於文史哲學家等。進而,當學生面臨到校系的選擇時,受到社會世俗觀念的影響,甚或是父母的期待,也就更傾向以可獲得較多人尊敬、高收入的「與工作專業高度相關」的科系,漸漸地當這些科系的申請者增加時,其所要求的入學門檻也就更高。

至此,一個學生的成績不僅成為其是否能進入該科系就讀的依據,甚至成為其人生、工作、個人價值的評價來源,這個社會也常直觀地認為一個成績好的學生因為更有機會進入熱門科系,而給予高度肯定。但此時,人們所肯定的是「考好成績可以上好科系、以後賺大錢」這件事,而非「學生用功讀書」這件事。換言之,一個「用功讀書,但卻沒考出好成績」的學生會因為「沒辦法考上社會認為好的科系」而被遺忘、漠視。大家看出問題點了嗎?

學測。(資料照,顏麟宇攝)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現今社會肯定學生的標準,已經不是個人付出多少,反而是以「成績是否足以進入好科系」為憑據,成績成為學生認真程度的定義,也決定這個社會如何看待他們。當父母、老師到學生,為了得到社會的肯定,努力追求高成績、好科系,並以此作為教育、學習的目的,就成就了升學主義。

在此現況下,許多學校在放榜當天找記者媒體大肆宣傳自己的學校有多少滿級分學生,不外乎是為了借助升學主義對考取高分學生的崇拜創造更好的校譽。事實上,我認為學校被動接受媒體報導,或是主動邀請媒體採訪並非真正的問題點,而是當學校為了媒體的報導、優秀榜單與校譽的追求,反過來要求學生必須努力用功、以考試成績評定學生的優劣或是價值時,就形成升學主義的壓迫,此時教育的目的不但因為升學主義盛行被扭曲,教育甚至成為抹煞學生學習興趣、探索自我的工具,這才更應該是我們在檢視媒體報導滿級分新聞的背後須重視的問題。

葉慈說了「教育不是為了填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我認為現有的教育體制就是把學生當成水桶,盡可能地讓每個水桶裝滿水,試圖以量定出學生的價值高低,好像課程內容背得越多、考得越高,價值就提升,換言之,就是「以量決定價值」,但這不應該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教育所要點燃的那把火,是學生心中對於周遭世界、對於自我的好奇心與求知的慾望,無論是哪一個階段的教育,都應該以啟發學生興趣、潛能作為目的,透過教育的方式引領學生探索與嘗試挑戰,也透過教育讓學生有犯錯、進而學習的本錢,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讓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專長,培養自己的能力以追求自己的目標,甚至是專業。

然而,我並沒有完全否認成績作為篩選標準的必要性,畢竟一所大學為了做出錄取學生的決定,必須有一個最客觀的標準作為依據,而統一考試所得到的成績或許是現況下最適合的標準。

只是,即便成績在大學篩選的客觀標準中必須存在,成績也不應該成為評價學生的唯一依據,而職業貴賤不僅不應該以成績為區別,更不應該成為定義學生人生價值的憑藉。

家長和教育團體上午召開「拒當大學入學制度試辦的白老鼠;不要升學賭局,不要學習歷程標準化」記者會。(資料照,蘇仲泓攝)

結論性來說,我認為學生因為考出好成績而被肯定與報導並非全然的錯誤或不當,但若這樣的現象開始影響教育的進行、目的與方式時,如此的肯定與報導就不再純粹是學生努力付出所得到的回報,而是扭曲教育、壓迫學生、抹滅興趣的原因,就後者而言,是我們最應該正視與防杜的現象。

一個人的興趣與專業並非互相衝突,追求興趣與得到成就並非互斥,再退一步言,執著於興趣也不必然等於養不活自己。就如同一個愛打籃球的學生,教育對他來說不應該是剝奪他成為籃球選手夢想的工具與原因,而是應該成為支持他追求夢想的後盾,讓他有分析、嘗試挑戰與不害怕犯錯的勇氣。

別再把學生當水桶,別再嘗試以教育作為合理化填鴨教育、升學主義的藉口;把學生當成尚未被點燃的火把,透過教育,以各種方式尋求點燃火把的契機,而當火把點燃的那一刻,就會是學生憑藉教育所提供的空間,找尋到能引發自己心中熊熊興趣熱火的領域與事物,進而更加了解自我,也因此得以在自己喜愛的領域中耕耘、培養專業能力,從言,教育重的從來不應是教的「量」,而應該是其所能帶來的「質」有多少。

別再說讀文史哲畢業後要轉業,因為如果這些領域是一個人的興趣所在,只要願意耕耘,就會有得到收穫的可能與希望;別再說籃球員是遙不可及的目標,也別再說當藝術家會養不活自己,並將這些話當作是要學生考好成績、追求升學主義的理由,因為升學主義不是教育的真諦,而教育的目的也從來不在此。(推薦閱讀:港都女生的怒吼!學生發起「終結放榜新聞」雄女校長同意,雄中考慮跟進

*作者為臺大雙主修法律系與哲學系三年級、臺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共同創辦人

《 ☞ 加入風傳媒line好友,每日提供給您最重要新聞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5
  • さき
    每次寫這種文章的人自己都是拼死把學歷拿好拿滿呢
    2019年03月04日22:06
  • HUNG
    如果有一天,頂大熱門科系,不再只收滿級分的學生,學生才可能有機會,翻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但目前沒有更公平的辦法,面試成績很不公平,容易有弊端。
    2019年03月04日23:35
  • 我只剩下背影 - 憲
    從古至今 考試是最公平的評選方式 會讀書的孩子也很厲害呀 作者憑什麼否定人家 應該說不管讀那個系 重點是你學的够不夠專業 態度對不對 而不是說這種不切實際的話語來產生誤解 麵包和理想本身就有差距 只是看你的選擇及負責的態度和使用的方法
    2019年03月05日06:04
  • 蔡宜靜
    難道會念書的孩子不該被肯定?Sick!
    2019年03月05日03:32
  • 黃藥師
    「有多少學生,即便了解自己的興趣不在醫學與法律等熱門科系,為了迎合社會期待與眼光,而以醫生、律師為志向?」 那這樣的醫生,至少還能在健保制度下給大眾點菜,也是不知道自己未來的可悲
    2019年03月04日23:2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