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誠品再傳熄燈!雪崩式倒閉的中國書店走入歷史?

換日線
更新於 2020年08月03日10:15 • 發布於 2020年07月21日10:33 • 馬振洲/華人文創聚焦
誠品再傳熄燈!雪崩式倒閉的中國書店走入歷史?

敦南誠品才剛於 5 月底熄燈,時隔不到 2 個月,誠品生活又在日前宣布,開幕經營不到兩年的誠品深圳店,也將在今年底關閉,令眾人感到訝異。而誠品生活的股價也在消息公布後連跌 4 天,跌幅將近 9%。

根據誠品生活發言人吳立傑指出,與房東華潤置地提前解除原先 20 年租約的主要原因包括:周邊施工工地影響客流、國際會計準則認列呈現前高後低的狀況,對誠品的經營基礎形成衝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營運計劃和腳步。若熟悉中國商業房地產行業的讀者想必都知道,以華潤置地經營商場的實力與經驗,誠品生活此舉也幾乎形同宣告了放棄中國市場。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這無疑是對中國實體書店存在的再一次沉重打擊。其實不只誠品深圳店,今年初以來中國知名書店包括:貓的天空之城北京長楹天街於 5 月 7 日關閉、1200中信後街店於 5 月 31 日關閉、言幾又創始店──成都凱德天府店於 5 月 31 日關閉、方所重慶店於 6 月 25 日關閉、物外書店漢口店於 6 月 30 日關閉。而這都還只算上名氣響亮、全國知名的連鎖書店,更別提許多規模較小的獨立書店,其處境令人擔憂。

根據中國書店經營調查機構「書萌」在今年第一季的線上問卷調查,超過 1,000 份有效問卷中顯示,將近 37% 書店的資金只能維持不到 1 個月,42% 的書店撐不過 3 個月。果然,3 個月的大限已至,中國書店的關店潮真的悄悄到來。若再根據中國書業產業報告的調查,2019 年中國實體書店的總數約 7 萬家的數量估計,中國「真實」的書店倒閉家數恐怕已超過上萬家。

當然,中國北京、天津、廣州等地方政府都紛紛推出相關租金減免或低利貸款政策,試圖挽救實體書店;書店業者也試著以群眾募資、直播,甚至與外送平台合作推出「送書到府」的服務自救,但其成效恐怕只是杯水車薪,緩不濟急。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筆者認為,其實新冠肺炎疫情或許只是加速了中國實體書店走入歷史的節奏,這樣的觀點,我們可以從去年底京東圖書與艾瑞諮詢共同發佈的《2019 年中國圖書市場報告》中窺出端倪,以下筆者摘要幾項相關的重點與讀者分享。

網路購書突破七成

數據顯示,2012 年中國圖書線上銷售的比例為 28%,實體店銷售則為 72%,到了 2016 年起首次接近五五波,而 2019 年則呈現反轉,線上銷售超過 70%。但諷刺的是,根據 21 世紀經濟的報導中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前,2019 年全年中國新開書店的數量仍有 4,000 家,筆者曾在之前的文章〈倫敦書展爆冷門,中國「方所」獲年度最佳書店──業界裡的「小學生」,如何以驚人的姿態「彎道超車」?〉中介紹過中國近年來從政府補貼,到各行各業帶著各種不同目的,熱衷於開書店的現象。但基本的數據卻是站在反面的──7 萬多家書店爭搶那 30%、並逐年委縮的市場,看起來並不明智,也難怪當市場遭遇較大的震盪衝擊時,大量體質不佳的實體書店立刻不支倒地。

新書數量銳減

報告中顯示,2019 年全年,中國圖書出版總量約為 50 萬種,相較於 2012 年,8 年間成長了 20%,但其中新書的比例卻從 2017 年的 13.6% 降到 2019 年的 8.1%,只剩約 4 萬種。與台灣國家圖書館公布的 2018 年台灣新書出版量 39,114 種接近。

另外,根據財政部統計,2018 年台灣全年圖書銷售總量約為 187 億元,而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公布 2018 年中國圖書銷售總量約為 900 億人民幣(約 3,970 億元台幣),可見台灣圖書市場雖小於中國 20 倍,但卻能有相當的新書出版量,實力與出版能量實屬可貴。

回看中國新書出版,其中,文學、童書、藝術、生活、文教類新書的出版量皆下滑超過 20%,但有趣的是,每本新書的銷售貢獻度卻比 2018 年成長超過 30%,說明市場對那些換個封面、書名、舊瓶新裝的「標題黨」感到厭倦,以及對新書的渴望。結合筆者這 2-3 年來走訪超過 100 家中國書店的直觀感受,各家書店的銷售排行榜上確實很久沒出現令人眼睛一亮的新書,實在沒有什麼刺激消費者回頭的理由。

多元化知識獲取的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新型態的知識獲取趨勢越來越明顯。報告中顯示,京東圖書的消費者在多選題的情況下表示,有閱讀紙本書習慣的約為 77%、電子書為 94.1%、聽有聲書的為 64.1%、閱讀報紙或雜誌為 55.6%。而使用時間比重上分配為:紙本書 24.1%、電子書 47.9%、有聲書 17.5%、報紙/雜誌 10.4%。

也因此,「電紙同步」應該被視為未來的圖書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順應消費者行為的必然改變。當然,如果不去思考如何迎合或承接,那也可能反過來是壓垮實體書店的最後一根稻草。

「對於書店來說,活下去最重要」

最後,作為曾經的書店從業人員,筆者還是由衷的希望不管是台灣或中國的實體書店業者,都能更積極的在經營上思考創新和轉型,用另一種角度看待經營書店的「使命」──其實只要能存活下來、為消費者傳遞知識與創造價值,就是有意義的存在,不需拘泥形式與稱呼。引用 1200書店創辦人劉二囍在受訪中深刻提到的:「對於書店來說,活下去最重要。」

許多人曾譏諷現代複合式書店是「有賣書的咖啡店」而不是「有賣咖啡的書店」,或稱實體書店賣電子閱讀器是「自殺行為」,又或者稱那些當二房東出租空間經營百貨、舉辦演講、音樂會的業者是「不務正業」。面對這些嘲笑與譏諷,我認為真的不需在意。

回想台灣引以為傲的誠品書店在 30 年前有別於同業,首創 24 小時營業、用五星級飯店的建材裝潢書店、店內播放古典樂和擺設藝術品、書籍去掉塑膠膜包裝讓人席地而坐自由閱讀,以及連虧 15 年的堅持,在當年同業的眼裡可能都是一種「外行人行為」,但不也正是因為這些創新,而打造出世界獨一無二、眾人紛紛抄襲仿效的品牌和經營方式嗎?

又歷經了 30 多年,時代與環境改變的更加快速,作為讀者的我們,不妨默默的祝福與靜待某一家業者、某一種嘗試或創新慢慢的發酵,而不需急著去評論什麼,或許另一個經典的品牌正在某處悄悄的誕生中。

執行編輯:吳玲臻
核稿編輯:林欣蘋

【延伸閱讀】

●個人意見:「誠品生活」10 年淨利 36 億,台灣人真的沒欠誠品什麼情
●中國又一「財團書店」宣布停業:開幕時手筆大、情懷高,為何短短兩年面目全非?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8
  • 楊小黑
    台文青們抵制中國,但不敢抵制誠品,有的早期文青小店都是誠品人出身,一群不敢罵老闆的1450
    2020年07月31日23:42
  • 蘇怡仁
    低階中國人還得成長 台灣的文化韻味 他們無法體會 也許等共產黨破滅再看看吧
    2020年07月31日11:34
  • 林柏成
    426沒有文化吧
    2020年07月29日11:59
  • Inaka伊納加
    只要賣習語錄不就好了?誰敢叫我撤店就告死他不尊敬主席
    2020年07月27日12:25
  • 德玄
    那台灣實體書店有沒有倒閉??
    2020年07月21日13:41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