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嘿!早餐吃什麼」3大展區、5感創作帶你穿梭台灣早餐情感文化

食力 foodNEXT
發布於 2020年09月28日16:00 • 食力FoodNEXT

撰文=編輯部

每年藉由選定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集結不同的故事和視角,展出台灣人心中的共同回憶的「臺北文創記憶中心年度展覽」, 2020年由臺北文創基金會與臺北文創共同主辦,並攜手Plan b與《食力foodNEXT》策劃統籌的「嘿!早餐吃什麼」早餐文化展已於2020年9月23日在松菸園區臺北文創大樓前方廣場開展。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此次展覽一共邀請12位名家帶路分享台灣各地不同的早餐特色,並邀請5位跨領域的創作者,以5感為基礎出發,帶領民眾重新體驗早餐文化,梳理早餐店文化背後的情感記憶,在多元的樣貌中體悟對身份的認同、生活的態度,並融匯出一股真誠的「台灣味」。

主視覺:乘載著早餐店記憶的空間會是什麼呢?

2020臺北文創記憶中心的展覽空間策劃為青沐設計與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以台灣最原始、蜿蜒且多變的日常巷弄為空間設計概念,並非城市規劃般的規矩,這裡向外爭奪騎樓、那裡直接用攤車霸佔路旁,於自由中展現源源不絕的生命力。在這百家爭鳴的戰場中,早餐店更是永不缺席的核心角色。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而在早餐店中永不缺席的,更是「蛋」了 —— 煎蛋、蛋餅、蘿蔔糕加蛋、蔥抓餅加蛋、飯也加蛋、麵也加蛋,連湯都要加蛋。因此他們更是以「蛋架」為靈感,建體模組,不只讓空間通透起來,在展覽結束也能回收再利用不浪費。

展場內各處更是埋藏許多巧思,從材質、顏色到具體意象與符號,歡迎大家在現場時一一發掘!

「嘿!早餐吃什麼?」特展空間利用早餐店常見的「蛋架」作為展場主體建材,建構出通透又能回收再利用的空間。(圖片來源:臺北文創記憶中心提供)

有別於一般展覽的木作施工與一次性大量耗材,2020臺北文創記憶中心從循環設計概念出發,利用早餐店常見的「蛋架」作為展場主體建材,在展覽結束後,這些蛋架可回收再利用,減少資源浪費。(圖片來源:臺北文創記憶中心提供)

3大展區 x 5感早餐實驗計劃 x 12位跨域創作者私房推薦 體驗道地台式早餐滋味

1、「嘿!來去吃早餐」:講台灣早餐的多元性

「呷飽沒?」是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問候,台灣人愛吃,對於每天第一餐當然也格外重視。早餐店佔據了我們街頭巷尾各個角落,台式、西式、傳統小吃至連鎖店家,長期以來不同文化的揉合,造就現今早餐店的多元型態。
展覽第一區便從台灣早餐的多元性 下手,首先透過全台各縣市的特色早餐地圖,讓大家於相同與不同間,看出不同地區早餐的獨特習慣。

透過全台各縣市的特色早餐地圖,讓大家看出不同地區早餐的獨特習慣。(圖片來源:臺北文創記憶中心提供)

2、早餐生活故事:12位跨域創作者私房推薦 帶出記憶中的早餐

12 位來自不同地域、族群與生活背景的名家帶路,由飲食專業媒體《食力foodNEXT》採訪拍攝,分享名人各自的早餐記憶,呈現台灣早餐多元豐富的面貌。以早餐店中常見的報紙形式,邀請到如阿爆、Soac、陳小曼、野島剛、楊柏偉等12位來自不同地域、族群及成長背景的人物,從北中南東、客家原民海外等多重視角,分享各自心中的記憶早餐味,拼湊起台灣豐富的多元早餐輪廓。

台北人早餐吃鐵板麵、台中人則是炒麵、台南吃肉粽和牛肉湯,說到高雄則不能不提的丹丹漢堡炸雞配麵線,勾勒出早餐輪廓,「台式早餐文化」又因為這些多元化而有了一致性:情感認同。

這些收錄早餐記憶的報紙,除了在展覽現場,也可以於真芳信義店以及全台早安美芝城的直營店看到,讓不論身在何處的你,都有機會認識大家的早餐都吃什麼!

以早餐店報紙為靈感的「早餐生活故事」,翻開來有 12 位名家帶路,從蛋餅、水晶餃到排骨酥麵,分享台式多元早餐記憶。(圖片來源:臺北文創記憶中心提供)

3、「嘿!特色早餐味」:講台灣早餐的文化特質與脈絡

台灣人到底有多愛在外面吃早餐?高達8成人口的每日第一餐由早餐店照顧,世界上鮮少地方和我們一樣,能讓早餐走出家庭之外,甚至衍生如早安美芝城、美而美等連鎖加盟產業。

3 位深耕於飲食文化的觀點顧問,透過編輯馮忠恬的採訪梳理,分析台灣早餐的迷人特質;再聯合產業顧問早安美芝城,揭秘台灣特有「台西式連鎖早餐產業」背後的民族個性與生活脈絡。

產業也總是扣緊時代脈絡,反映著我們消費者的日常與喜好。因此臺北文創記憶中心邀請到早安美芝城,從台西式連鎖早餐店「人情味、多元選擇、快速、便利、經濟實惠」五大特色,藉由他們於早餐產業 30 多年的專業,分享一路觀察到的早餐店文化脈絡。與他們合作後,也才真正意識到,我們對於連鎖早餐店的印象都停留於過去的記憶;但其實這些年來,從食材、用餐環境到品牌,都與時俱進,提供更好的早餐記憶給每一個晨間人!

《嘿!早餐吃什麼》揭秘台灣特有「台西式連鎖早餐產業」背後的民族個性與生活脈絡。(圖片來源:臺北文創記憶中心提供)

臺北記憶中心邀請到早安美芝城藉由他們於早餐產業30多年的專業,分享一路觀察到的早餐店文化脈絡。(圖片來源:臺北文創記憶中心提供)

早餐實驗計劃:打開5感 從互動中體驗日常

本次展覽內容以「人」與「創作」為主軸,最大亮點莫過於柯智豪、陳陸寬、張葳、李君慈、宋恆5位創作者的全新早餐創作!歷經10日的《早餐實驗計劃》,觀察早餐店內觸發記憶的人事物,再以各自的視角以嗅覺記憶、視覺符號、聲音採集等方式,詮釋早餐店文化。轉譯為音樂編曲、餐點體驗、氣味提煉、海報DIY、AR互動濾鏡,民眾可以邊吃邊玩,窺探臺灣早餐的新面貌!

為了貼近早餐店的脈動,5位專家在創作前,特別連續10天到早餐店實地觀察、採集店裡的視覺符號、嗅覺記憶、聲音等元素,再從中精煉、轉譯成具有互動性的展出內容,與參觀者共同挖掘早餐店⽂化更多的可能及想像。

宋恆:以AR互動濾鏡打造「視覺體驗」

宋恆為這次展覽創作了6款不同面向的互動濾鏡,現場並設有2台AR互動螢幕,邀請民眾透過設計後的互動螢幕,讓雙眼重新體驗不同視角的早餐文化。

宋恆為這次展覽創作了6款不同面向的互動濾鏡,現場並設有2台 AR 互動螢幕。(圖片來源:臺北文創記憶中心提供)

李君慈:將「味覺記憶」視覺化

設計師李君慈將味覺記憶視覺化,早餐店內牆上的海報,總是印有各種新品推出的超值組合餐,觀者可在現場挑選不同的卡片,排列出獨有的特色組合、複印出屬於自己的「早餐組合」海報。

設計師李君慈將味覺記憶視覺化,觀者複印出屬於自己的「早餐組合」海報。(圖片來源:臺北文創記憶中心提供)

設計師李君慈將味覺記憶視覺化。(圖片來源:臺北文創記憶中心提供)

張葳:讓「嗅覺記憶」能保存收藏

你記憶中的早餐店味道是什麼呢?是隔了一個巷口就能聞到的撲鼻煎蛋香、還是擔心年在衣物上揮之不去的油煙味?

曖曖。內含光氣味實驗室創辦人張葳帶來嗅覺創作。想知道台灣早餐店的氣味是什麼?來這裡探索吧!(圖片來源:臺北文創記憶中心提供)

柯智豪:定義早餐店獨有的「聽覺饗宴」

除了晨間新聞、古典音樂和廣播電台的背景音,較少聽到早餐店內播放著獨有的播放清單吧?

曾為電影《九降風》、《血觀音》創作配樂的音樂人柯智豪,在展區側邊打造的早餐店場景牆上,掛有CD播放器並存錄5首歌曲,帶有 Cyberpunk 科幻感,讓觀者也能享受他腦海中專屬的早餐店旋律。

吃早餐的時候,你腦海中會想到的是什麼音樂呢?(圖片來源:臺北文創記憶中心提供)

柯志豪使用CD播放器並存錄5首歌曲並掛放在打造的早餐店場景牆上,讓觀者也能享受他腦海中專屬的早餐店旋律。(圖片來源:臺北文創記憶中心提供)

陳陸寬:以「味覺創作」刷新早餐口味

台北知名餐酒館「貓下去敦北俱樂部」的主理人陳陸寬,則帶來5感中的味覺創作,特別調和芝麻、胡麻和椒麻所製作的涼麵,滋味清爽而不黏膩,每天在展場限量提供。

「貓下去敦北俱樂部」特別調和芝麻、胡麻和椒麻所製作的涼麵,每天在展場限量提供。(圖片來源:臺北文創記憶中心提供)

早餐跳島計劃:名家指路 大台北早餐地圖曝光

2020臺北文創記憶中心也邀請到葉怡蘭、徐仲、焦桐3位深耕於飲食文化的觀察者,各自規劃了一份《早餐推薦指南》,各自公開他們深藏多年的口袋名單。但光用看的不過癮,記憶中心根據《早餐推薦指南》安排了4場大台北《早餐跳島計畫》,由早餐達人「真芳碳烤吐司」創辦人張文哲帶隊,走訪品嚐這些大多數人平日難得吃到的早餐美食。

別錯過入口處的訪早餐店櫃檯,填寫這裡的互動菜單,就能兌換葉怡蘭、徐仲、焦桐的「早餐推薦指南」,一探美食家的口袋名單。(圖片來源:臺北文創記憶中心提供)

早餐推薦指南的互動菜單及指南小卡。(圖片來源:臺北文創記憶中心提供)

此外,展覽中還將公布由2020臺北文創記憶中心和外送平台 foodpanda共同發起的人氣早餐票選結果;同時真芳炭烤吐司也共同響應,推出蛋餅與吐司新菜色,勾起民眾於日常與早餐的連結。期待民眾可以響應「嘿!早餐吃什麼?」的熱潮,跟著路線踏點,親自品嚐臺灣早餐富魅力的迷人滋味,進行一場晨間限定的文化對話!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台灣首度早餐文化展9/23隆重登場!「嘿,早餐吃什麼?」與你談一場深度的文化對話
美而美的商標戰!奇怪捏!為什麼早餐店都要叫「美而美」?
世界那麼大 我想去看看 蔡瀾:早餐之必要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