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王力行:共創疫後大未來

遠見雜誌
更新於 2021年12月07日11:53 • 發布於 2021年12月07日09:07 • 羅之盈

2021第19屆遠見高峰會(以下簡稱2021遠見高峰會)於今(7日)晚間圓滿閉幕,為期兩天的重量級人物演講,帶給社會與產業未來應變的諸多解方,高峰會尾聲由主席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暨CEO王力行進行閉幕致詞。

「35年前的台灣,我們也忽略國際訊息,缺乏世界觀。遠見在那個時刻,決定用『遠見Global Views』為名,打開國際視野、傳播進步觀念、推動社會進步,」王力行說。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疫情已有兩年了,2021第19屆遠見高峰會(簡稱2021遠見高峰會)仍然排除全球人們移動困難,透過視訊邀請4個國際貴賓,並有70位國內產官學領袖、台灣主要縣市首長親臨交流,兩天舉辦16場專題演講、10場論壇。 

王力行表示,《遠見雜誌》今年創刊35年。1986年創刊時,台灣戒嚴尚未解除,報禁、黨禁仍在,每天三大張報紙,國際版只有半頁。有時候廣告量大,國際版常是被犧牲掉的一塊。

王力行談及《紐約時報》國際記者專欄作家紀思道(Nicholas D. Kristof),近期決定競選俄勒岡州長,大概覺得當記者講半天沒有用,不如從政,說不定能改變些什麼,發揮影響力。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紀思道曾在專欄中,公開徵求美國新聞系學生跟他到非洲採訪十天。他認為,美國人不了解美國以外的世界,也不能站在其他種族人的立場看事情,因此接連探訪越南、伊拉克、阿富汗,「紀思道的這番話,讓人印象深刻,我們的新聞工作,要如何打開台灣讀者的國際視野?要如何推動社會進步?是非常重要的事」。

《遠見》一路走來都是報導者,也是見證者

1986到2021年,《遠見雜誌》的Global Views跨越了世紀,這段期間,國際和國內都有天翻地覆的改變。國際上,柏林圍牆倒塌,蘇聯瓦解,共產黨人面向了資本主義社會,這些關鍵時刻《遠見》都有記者在現場。

1990年代初期,中東只是以巴衝突,還沒有成為恐怖份子的溫床,《遠見》六名記者是第一批採訪以色列的記者團,從歷史、宗教、人才、文化等層面,探討這個應該是「文明衝突」的根源。

在國內,《遠見》與國人共同經歷解除戒嚴、蔣經國總統離世、兩岸三通、交流,台商在大陸布局,甚至轟動的「馬習會」。「我們在民主轉換過程中,遭遇哪些困難、哪些迷惘,《遠見》一路走來都是報導者,也是見證者。最近幾年,『媒體人』有了不同樣貌,社會對我們也有不同的看法,我們有了更多權力,但是不是對社會有了更多傷害,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議題,」王力行感嘆又憂心地表示。

遠見高峰會開始於19年前的上海,當時有感於在台灣、大陸和海外的華人企業家,每年應該有一次聚會,大家彼此就世界變化對華人企業產生的衝擊,能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共創未來。2008年之後移師台北,有了更多人參與,三、四百名與會人士之中,有一半來自海外,大陸朋友總是非常開心參與分享,總以「來吃團圓飯」來形容。

今年疫情方興未艾,增加了人們的行動困難,王力行在論壇最後,和參與嘉賓共同期許,「明年一起到台灣,共創未來」。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