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

擠不出時間運動、陪伴家人?善用「一周三次」習慣學

經理人月刊
更新於 07月12日07:16 • 發布於 07月12日03:00 • 蘿拉‧范德康

莉亞.柏曼(Leah Burman)在養育幼兒的生活上,想出了很好的節奏。她是住在馬里蘭州的軟體開發員兼敏捷開發教練, 習慣在上班前的清晨五點半運動。小孩睡覺(晚上八點半)後、莉亞睡覺(晚上十點)前,莉亞和擔任大學體育教練的老公伊恩會共度這九十分鐘的時段。

孩子都會大的,等孩子大了以後,這個行程突然就再也沒用處了。柏曼家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前的九歲至十二歲期間,就跟爸媽一樣晚睡。這年紀的孩子確實再也不需要保姆了,但從事活動的時候,還是需要有人監督一下,所以莉亞和伊恩配合學校作息時間,調整了工作上的行程。莉亞早上六點就開始工作,伊恩早上負責處理孩子的事情。放學後的時間,莉亞接手處理,而伊恩在訓練。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最終結果:上班日的晚上,他們再也沒辦法共度兩人時光。

2019 年末,我和莉亞初次寫信討論她的行程,莉亞對我說,早上六點工作,開始「扼殺了自己早上的健身課表」。「在小孩下午從事活動的時候,或晚上晚一點的時候,我試過在這兩個時段健身,但就是不適合。」結果:「最後我跳過了大部分的時間。」

莉亞對這種情況不太開心。她想要弄清楚,在行程滿檔的生活中,還要兼顧運動時間和伴侶時間,有沒有什麼新的選擇。所以我請她記錄自己是怎麼度過一週的時間,然後再看看我們可以怎麼做。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她記錄的第一週情況令人欽佩。對方都已經讀過生產力部落格和書籍,所以提議幫對方進行時間大改造,是有些大膽的提議。莉亞利用通勤時間收聽Podcast 節目。她規劃了各種的週末探險,她對我說,這是她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養成的習慣,而她老公帶球隊去比賽的時候,她每年約有二十個週末要獨自帶孩子。柏曼家會跟朋友去划船,去園遊會,摘蘋果,還會去葡萄園品酒。生產力專家卡爾.紐波特把專注工作的時段稱為「深度工作」,莉亞騰出了「深度工作」的工作時間,還在她的日誌裡這樣稱呼。對時間規劃的認識,已經算是專業級的了。

至於運動時間和伴侶時間這兩個她煩惱的源頭,其實沒有那麼糟糕。她做了協商,一週有一天在家工作(當時是二○一九年,這世界大部分的地方都還沒採行在家工作的模式),而她和伊恩會在那天共進午餐,餐後,伊恩出門上班(指導下午的課)。運動的部分她星期六會舉重,星期三晚上跟朋友散步。

這兩件事都不太佔時間,卻很重要,帶來的體悟更是得以改變人生。這種說法聽來也許很戲劇化,但我會在這章提出論證。「未曾」以及「沒我想的多」,兩者有很大的區別。後者會引發漸進的變化,一段時間過後,行程就會產生變化。其實,行程產生變化,對生活的整個態度也會隨之改變。

養成一週三次的習慣有何好處?

所以莉亞為了舉重與伴侶時間尋找空檔的時候,我提議她採用效率時間的規則四:養成一週三次的習慣。

把目標定為每天都做某件事,一星期有七天或甚至五天要做,可說是難上加難。某些健康的習慣,比如活動筋骨十分鐘或刷牙,是值得費心去做的。 不過,很多事情不用每天做。事情不用每天都落實,也不用每天都同一時間落實,在生活中還是有其意義。在我看來,一週做三次的事情,就算是經常做的事情。

這是好消息,因為把目標定為一週三次,相當可行。很多時候,大家注意自己的行程,就會發現某件事已經是一星期做了一次或甚至兩次。而要做到三次,需要的是一些妙計,不是全面的生活方式改造。有幾件好事已經在發生了,你要做的就只有再加上幾件好事。成功―也就是騰出時間做心目中的重要事情―就在伸手可及之處。當成功就在伸手可及之處,人就會獲得成功。雖然心態的轉變跟實際行程的改變差不多,但是心態的轉變很有力量。心態轉變,我們跟時間的整個關係就會隨之改變。

就莉亞的情況來說,她不用為了安排舉重,強迫自己週一到週五清晨四點起床。她可以在週六早上和週日早上舉重,這段時間合理多了,而且家裡還是很安靜。在家工作的那一天,她也可以在地下室舉重,特地去替代通勤時間。這樣就是一週三次了,符合習慣的定義。她只要做出一個小改變,就算是規律從事肌力訓練了。

至於伴侶時間,柏曼家只要跳脫星期六晚上(伊恩的球隊有比賽行程,所以很複雜),還有上班日晚上八點半以後的時段―這兩個時段以前行得通。每週在家吃一次午餐,是不錯的想法。莉亞提到,以前,夫妻倆有時會在上班日的晚上去附近約會。她覺得兩人可以挑一個晚上,在全家人吃完晚餐後出門喝一杯,家裡就交給年紀較大的那個孩子負責。夫妻倆會在大約一小時後回來,沒什麼大不了的。她提到兩人的臥室外面有門廊,只要好好利用,就可以避開孩子,享有一些隱私。夫妻倆的目標可以是週末在門廊共度幾分鐘的時光,這樣就能一週三次特地培養感情。

莉亞決定試試看這些策略。

幾週後,她回來找我,還帶了另一本時間日誌,比第一本還要更令人欽佩。她依照原本的計畫,舉重三次。正如她跟我說的,她認為運動是孩子在托兒所的時候或老公帶小孩的時候做的事情。不過,小孩年紀大了,不一定要這樣做,所以她需要「拋開陳腐的時間概念」,而在靜謐的旅程上,我們都應該考慮拋開那個概念。就莉亞的情況來說,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在週末早上睡得夠久,在他們想起床以前,她或許可以去跑個馬拉松。她和伊恩共進午餐,出門喝一杯,有幾次還在門廊那裡聊了很久(不是只有一次!)。她提到兩人「開心又訝異,原來只要特地找時間,就會找到很多的時間」。

2021 年,我對她進行後續追蹤,她說她還是繼續維持這些新的習慣。疫情封城期間,她和伊恩開始向當地的一家公司買開胃菜拼盤和雞尾酒,每週五下午,美食就會送達。孩子會自己玩,夫妻倆一起坐在門廊,迎接週末的到來。她回報:「我很訝異,我們根據你的時間大改造而做出的改變,還是保持在原位,就算發生疫情,也不例外。」沒錯,她週末還是會舉重。她把舉重安排在星期五、星期六、星期天、星期二(四個排好的行程,至少有三個行程會落實,這概念下一章會探討)。舉重加上每天散步(在下午三點前活動筋骨!),她算是很常運動。她表示,「養成一週三次的習慣」規則已經「對我的生活造成莫大的改變,也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本文出自《靜謐時光》,遠流 )

延伸閱讀

行事曆滿檔,卻忙到快沒有自己… 劉軒的時間管理省思:成功不該跟工作量劃上等號
該同時發展很多興趣,還是把一件事做到最好?用 1 張檢核表兼顧熱情與時間管理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