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為了避免心肌梗塞或猝死, 應了解「這個檢查」

潮健康
更新於 2024年11月15日09:09 • 發布於 2024年11月15日09:09

文/健康醫療網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心血管疾病或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在國人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二,在先進國家排名第一。在台灣,2020年心臟疾病死亡人數為20,457,比前一年增加3.0%。一旦發生阻塞性CAD或心肌缺血或梗塞,將接續負擔龐大醫療費用,因此CAD早期偵測、預防和治療為現今各國重要課題。

每日心跳超過10萬次 關鍵的「冠狀動脈」負責供心臟能量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顧問、前任亞洲心臟血管影像醫學會理事長、長庚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林口長庚醫院影像診療科部教授級顧問主治醫師萬永亮表示,心臟每天24小時需不眠不休地工作以供應全身充分的血液、養分和氧氣,一般成年人,每分鐘心跳次數約70,而每跳動一次約輸出70毫升血液,每天心跳次數約計為100,800次,因此心臟每天需輸出7,056公升血液,而心臟所需的氧氣和養分的血液是經由「冠狀動脈」供應,分為右冠狀動脈(RCA)和左主冠狀動脈(LM),LM再分為左前降動脈(LAD)和左迴旋動脈(LCX)。

CAD為猝死最常見原因 佔心臟病八成

CAD是因心血管會隨年齡老化和一些危險因子,使冠狀動脈內壁脂肪沈積形成粥狀硬化、血管徑逐漸狹窄,導致供應心臟的血液、養分和氧氣不足造成心肌缺血或梗塞,冠狀動脈直徑狹窄超過50%時,即可稱為阻塞性CAD。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萬永亮說明,CAD患者可能因運動或其他因素使心臟負擔加重時,會產生胸痛、胸悶、心絞痛,呼吸急促或冒冷汗,疼痛有時會反射至頸部、左手臂或背部。CAD為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見原因,佔所有心臟病例的
80%。臨床上三分之一因CAD引發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在就醫之前即會過世。

CAD危險因子和早期檢查的重要性

危險因子除了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抽菸和家族史外,還包括高齡、代謝症候群、血清CRP、三酸甘油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等等。除此之外,其中還有15-20%發生心肌梗塞或心血管事件的CAD患者平時卻沒有上述危險因子,民眾不易察覺。血管內斑塊負荷的量化,對於心血管風險分級也至關重要。

因此萬永亮強調,及早發現與治療仍是關鍵。現今由於醫學和科技的進步,可透過CT偵測冠狀動脈的鈣化指數
(CS),CS越高代表動脈硬化的程度越嚴重,發生CAD的機率就越大。CS嚴重程度是預測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因子。

非侵入性的CCTA 成本較低且精準度高

CT除了可定量鈣化指數外,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CTA)還可偵測血管狹窄的程度。其程度分為CAD-RADS
0至5。0 為正常、1為極輕度 (狹窄直徑 <
25%)、2為輕度(25-49%)、3為中度(50-69%)、4A為RCA, LAD 和LCX
三條動脈中一條或兩條動脈有嚴重狹窄(70-99%),4B為三條動脈嚴重狹窄或左主冠狀動脈≧中度狹窄、5為至少一條動脈完全阻塞。

輕度狹窄(含)以下患者,可做保守治療,若中度狹窄,可考慮做功能性檢查如鉈(Thallium)-201心肌灌注掃描、跑步心電圖、CT心肌灌注掃描、血流儲備分數
FFRct,若阻塞程度超過70%,就須進行氣球擴張術、置放支架或血管繞道手術。萬永亮醫師指出,CCTA屬非侵入性檢查,不需住院,從報到至離開檢查單位約為一至兩小時,在檢查台約需10至20分鐘,相較於侵襲性的心導管檢查,風險更低。

除了血管,CCTA還可同時呈現血管周圍的斑塊、部分縱隔腔、肺、骨骼和軟組織。和磁振造影(MRI)相比,較價廉、較不受金屬或磁性干擾。萬醫師補充,民眾若進行檢查後若CCTA無異常,除監控危險因子外,可五年後做CCTA,若是輕度以下阻塞或是糖尿病患者,則建議3年後追蹤做CCTA。

本文為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非經許可,嚴禁任何形式之轉載引用。

延伸閱讀:

跑馬拉松易引發「心因性猝死」? 心律不整昏倒時只做CPR急救不夠?

胃痛好不了 可能是心臟缺氧警訊! 血栓阻塞動脈、靜脈會有哪些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