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汽車(Nissan)與本田汽車(Honda)邁向合併的消息在本週震撼了汽車業界,這兩家日本知名汽車龍頭若成功整合,再加上三菱汽車(Mitsubishi )的潛在參與,有望催生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而根據《日經亞洲》報導指出,這場談判的起因竟是來自台灣電子巨頭鴻海集團。
鴻海的電動車野心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自2019年接掌公司以來,將電動車視為拓展收入的重要來源。鴻海曾設定一項雄心勃勃的目標:「在2025年實現5%的全球電動車市佔率,營收達到1兆新台幣(約305億美元),並將毛利率提升至10%。」但鴻海在電動車業務上的推進並不順利,過去五年的挫折包括與中國電動車新創公司拜騰終止合作、美國兩家合作客戶菲斯克汽車(Fisker)以及商用電動輕型卡車供應商Lordstown面臨財務困難。
鴻海在電動車業務上仍有亮點,鴻海今年與裕隆汽車合作推出的n7電動車在台灣市場銷售表現優異,並已開始在美國交付電動巴士和電動拖拉機。
鴻海鎖定日產的原因
根據日經亞洲指出,鴻海在今年春季就曾向瑞穗銀行表達收購日產汽車的想法,更傳出一共持有35%日產股權的法國汽車製造商雷諾有意把日產持股賣給鴻海。而對鴻海來說,收購日產汽車是迅速擴大汽車業務的最快途徑。鴻海能藉此獲得日產的汽車製造技術,更能打入全球銷售網絡、整合完整的供應鏈。
鴻海更早在2023年就聘用了曾任日產與尼得科高級主管的關潤(Jun Seki)來擔任電動車策略長,希望藉助他的產業關係,進一步加強與日本車企的合作。
分析師指出,日產的股價在近期持續走低,正是鴻海進行併購的最佳時機,成本也相對低廉。
挑戰重重的收購之路
儘管潛力巨大,但鴻海收購日產依舊面臨多重挑戰。由於汽車是日本的戰略性產業,任何來自國外的收購提議可能面臨日本政府的嚴格審查與各勢力介入的阻力。另外,鴻海的企業文化與傳統汽車製造商的管理思維有極大差異,如何協調這種文化差異將成為一大難題。
鴻海在過去對夏普的收購就曾暴露出文化整合的挑戰,夏普在併購完成後仍經歷了長期的市場壓力與調整。鴻海如何在日產併購案中避免類似問題,將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收購失敗的影響
即使最後未能成功收購日產,這個結果對鴻海的整體業務影響依舊有限。鴻海目前作為全球最大的AI伺服器製造商,預計AI伺服器業務在2025年將佔其總伺服器收入的一半以上。鴻海今年前11個月的營收已創下6.2兆新台幣(約1900億美元)的新高,得益於AI伺服器的強勁需求。
目前鴻海的電動車策略將繼續圍繞在「建廠-運營-本地化」的模式,一如過去的方式結合當地夥伴建立工廠,根據市場需求量身定制產品。鴻海在10月曾推出了一款多用途電動車型Model D,並計劃明年在美國市場推出乘用車Model C。雖然2025年的目標可能延後,但劉揚偉強調,鴻海進軍電動車市場的決心不變。
繹臣 電動車?哈哈
就是一個過渡產品
製造端沒有技術含量
後勤維修保養才是大考驗
2024年12月21日07:26
武陵靖原 鐵獅拉好像沒靠收購老套就稱霸電車市界
2024年12月21日01:46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