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優游大海中 擱淺藍鯨製標本再現風華

大愛新聞
發布於 02月13日16:01

藍鯨,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動物,文獻紀載,身長將近三十公尺,體重重達199頓。身軀瘦長,在海裡自在暢遊。不過,因為人類過度捕撈,藍鯨數量越來越少,成為瀕危物種。五年前,在台東長濱海灘,出現了一頭死亡的擱淺藍鯨,畫面怵目驚心,因為,藍鯨的頭部遭到尼龍繩,纏繞致死。這是台灣首度記錄到藍鯨的出現,也是海洋動物對於人類破壞的控訴。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為了喚醒人類對於海洋保育的意識,屏東海生館,歷經三年時間,將當年擱淺的藍鯨做成標本,象徵重生之路,也讓人思考,如何維護海洋的永續發展。

哈啾!打個噴嚏,肚子餓啦。

追到球球才有得吃,有吃有玩,難免發福。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海景世界公司生物部經理 柳維崇:「(體型)都是在往橫的發展,所以遊客一來,耶,牠是不是懷孕了,每個都說牠是不是懷孕了,牠沒有,牠只是過胖而已,發情的狀況都有建立,很完整的訊息,可是牠們就是沒有來電。」

不來電,就愛跟你做朋友;一樣討喜的還有花紋海豚。

氣孔下猴唇發出聲音,額頭天生凹陷,惹人憐愛。擱淺在高雄西子灣,搶救回來,邊吃邊復健,但不是每隻鯨豚都幸運。

大愛新聞記者 吳意萱:「台灣首次發現的擱淺藍鯨,被發現時,不但身形消瘦,且被繩索緊緊纏繞,在頭骨兩側,留下深深勒痕,怵目驚心。」

20公尺藍鯨,5年前擱淺在台東長濱,生前連進食都很困難。

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主任 王浩文:「下巴這邊,整個尼龍繩索,把牠綁住,所以嘴巴張不開,而且牠是在快速生長期就被綁住,漁業行為,你可以想像就是纏繞而死。」

竭盡眾人之力,以全球最符合科學證據,展示全身骨骼標本,警示世人。

日本國立科博館名譽研究員 山田格:「人類造成各種生物的各種麻煩,至少要將危害降低的話,需要重新思考人類生活方式才行。」

時任屏東海生館館長 陳啟祥:「這頭藍鯨,牠要給我們的是鼓勵,教育我們國家的人民說,我們寶島是充滿了很豐富的資源,尤其是南部這裡,藍鯨特展才叫作"重生",有更長遠的(保育)意義。」

21年前,超過50噸的死亡抹香鯨,在台南市中心運送途中,瞬間炸裂!「鯨爆事件」震撼國際。

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主任 王浩文:「超過17米已經算非常大,有可能爆炸的點,是被船撞過,第2個原因,有可能是在吊掛的時候,他是用鋼索,在那邊又擠壓到,(爆炸後)牠有名到全世界都知道,對於鯨豚教育的意義,對於海洋保育的意義,其實牠是個很重要的物件。」

從海洋到陸地,基因定序,訴說滿滿故事。

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主任 王浩文:「鬚鯨長到12到13公尺,才開始會育幼,為什麼牠到10公尺,就有小baby出來,大家就會提出假說,就是牠是不是跟牠們不同種,在科學上要證明的,20世紀第1個新種類,大概就是牠,牠叫大村鯨,為了要紀念大村秀雄。」

製作標本一波接一波,環境惡化讓鯨豚難以負荷。

成大鯨豚研究中心主任 王浩文:「突然總數變多,其實就有大事發生,(屍體)拖回來要解剖,讓牠殘留的證據,去發現為什麼。」

成大鯨豚研究中心主任 王浩文:「一直在取得哪些藥劑,或洗潔劑是比較環境友善的。」

人類覺醒,海洋生物才能浩劫重生。

成大鯨豚研究中心主任 王浩文:「1900年到1980年,鯨魚其實被殺得很誇張地多,因為全世界需要的鯨油量太大了,挖石油、破壞環境,可是因為有石化工業開始起來,鯨魚就一方面,牠的族群,已經少到快捕不到了,一方面大家可以不用再去捕牠了,藍鯨(總數)回來太少了,因為藍鯨那時候,被捕到幾乎快滅絕,97.5%以上被捕光,族群要怎麼樣從快滅絕,到慢慢慢慢,慢慢符合自然的,以藍鯨這個族群來講,可能還要再50年。」

鬚鯨、抹香鯨,地球上最大的生物之一,為地球儲存大量的碳,護鯨行動,如今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