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

一場13小時的對話練習,讓員工們說出了真心話

Cheers 快樂工作人
更新於 02月03日07:00 • 發布於 02月04日13:00 • 陳潔如

推動組織文化的第一步,其實很簡單,先打開耳朵,好好聽員工「說話」。

圖片來源:Freepik

常有人問我,若水的成員組成非常多元,來自營建、資通訊等四面八方的產業,還有30~40%身障同仁,企業內部是如何打造「對話」的橋樑,給員工心理安全感?我總不急著回答,而是反問對方一句:「你願意花多少時間聽員工『說話』?」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問題的答案要從一個小故事說起。兩年多前,若水正準備推動DEI委員會,我們推動了超過十年的DEI(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多元、平等、共融)企業文化,是時候走向制度化,同時作為組織的自我檢驗。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台灣DEI發展較完善的企業多為外商,由高層主管領頭、宣示、成立DEI委員會後,對公司進行全面檢視,找出問題,並提出目標與解決策略,最後定期檢視進度。

但這樣由上到下(Top-Down)的運作方式,我思考,真的適合若水嗎?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這時,一個問題浮上我的腦海:「企業都期待團隊彼此可以真誠對話,但是主管真的願意花時間傾聽嗎?」

團隊的多元對話,推動組織建立DEI文化

這十年來若水內部推動DEI,已化成一種直覺,時時提醒著我們:DEI高度攸關員工個人跟團隊文化,若推動初衷沒有跟員工經驗、日常營運連結,很可能一場美意,最後只被視為工作交付。這很可能導致制度上路後,依舊存在許多局內人看不到的問題。

於是,我決定先進行一場以「多元對話」為核心的對話實驗!將不同年資、身體狀況、性別及年齡的同仁進行交流。

為此我們開啟了3場會議、共13小時的閉門對話。

為了讓員工們能有安全感地暢所欲言,我們破天荒地打破會議疆界,刻意不設定議程,只請同仁準備好想問公司的問題,而且主題不限。

作為會議主持人,我先拋出幾個啟發性的問題,例如:什麼叫當責?組織中的互助經驗、組織願景與個人連結等,確保對話順利展開。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很好奇:假如13個小時的對話,最後變成抱怨大會怎麼辦……

繼續閱讀全文👉🏻 一場13小時的對話練習,讓員工們說出了真心話

更多Cheers精彩文章

如何解讀不到1秒的臉部「微表情」?識破辦公室裡,那些沒說出口的真心話

若主管無法掌握閒聊的 know-how,那下屬隱藏真心話也只是剛好

👉👉 現在加入《Cheers快樂工作人》官方LINE會員,更多精選人物故事、企業報導,讓你職涯力up!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