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的時代似乎近在眼前。至少,在本周四的Facebook年度會議中,其執行長祖克伯嘗試要讓所有人如此相信,甚至還為此一舉將公司更名為「Meta」,但它究竟什麼時候能成真?又會以什麼樣貌呈現呢?
在年度會議中宣布改名
在成立超過 17年後,美國社群平台巨頭Facebook於本周四(28)的年度會議「Facebook Connect」中宣布,它們將名字改為了「Meta」,其原本的招牌「Facebook」則會成為Meta的子公司之一,成為與Instagram、WhatsApp並列的產品,而不是總品牌名稱。
除此之外,Meta還表示它們將把己方第四季的財報切分成兩個營運部門,包括應用程式系列(Family of Apps)以及實境實驗室(Reality Labs);而且自今年 12月1日開始,它們的股票代碼還會從「FB」改為「MVRS」。
專注發展「元宇宙」的決心
這一切的行動,都是Facebook——也就是「Meta」——展現它們要專注發展「元宇宙」(metaverse)的決心。
在這場引人注目的年度會議中,執行長祖克伯(Mark Zuckerberg)表達了自己對於網路未來樣貌的期待,以及針對此目標,究竟應該執行如何的軟硬體技術升級,顯然非常具有企圖心。
把現實生活搬到網路之中
所以什麼是元宇宙?其實就是指沉浸式的虛擬空間,使用者可以在裡面玩遊戲、參加音樂會、跟同事開會,或是購買數位商品與服務,意即把現實生活搬到了網路世界之中。
「我們將會優先身為元宇宙」
Facebook執行長祖克伯指出,當它們決定要專心發展元宇宙之際,同時也認真思考起了自己的定位。
「在我們開始步入下一階段時,我一直在思考我們的定位。Facebook是史上最多人使用的產品之一,它是個經典的社群媒體品牌,但漸漸地,它無法涵蓋我們做的所有事情。」
「今天,我們被視為一個社群媒體公司,但在我們的DNA裡,我們是個發展技術、好讓人們彼此連結的公司,而元宇宙將成為下一個應用領域,就好像我們剛起步時的社群網路一樣。
「從現在開始,我們將會優先身為元宇宙,而不是Facebook。」
「Meta」意即「超越」
而這也成為了Facebook如今更名為「Meta」的原因——其中,「Meta」之名來自希臘語,意思是「超越」,祖克伯表示:「對我來說,它代表永遠都還有更多可以做的東西。」
Meta甚至進一步更改了公司的商標,原本在加州總部外的「讚」被換成了一個藍色的無限標誌,官方則指出,這個圖案有著 2D和 3D的版本,如果從不同角度看的話,它還可以是「Meta」中的「M」。
今年將減少100億美元營收
此前,Facebook還宣布要在五年內,於歐洲雇用 1萬名員工來實現元宇宙的理想;同時,為了要發展虛擬實境和其他未來產品及服務,它們還同時做好了今年會減少 100億美元(折台幣約 2,783億元)營收的準備。
另一方面,祖克伯表示他已經預期要在接下來的數年間繼續投資數十億美元,但他認為未來將會有 10億人使用元宇宙,商機驚人,或許會帶來上千億美元的經濟價值——不過祖克伯也承認,目前元宇宙的理想基本上仍是「任重而道遠」。
影片中,祖克伯分享了元宇宙的樣貌以及Meta接下來的發展計劃,逐字稿可參考此處。
個人私領域「家庭空間」
大致上,在本次的年度會議「Facebook Connect」中,前面半小時是祖克伯對元宇宙的看法,其中包括設置虛擬的公共空間、遊戲平台,還有個人的私領域「家庭空間」(Home Spaces)。
在「家庭空間」內,使用者可以客製化裡頭的樣貌,擺放不同的裝置、或將其佈置成工作環境。而且顧名思義,一如「家」的概念,使用者可以邀請他人進入自己的「家庭空間」,但也可以讓它維持完全的私密狀態。
「Messenger」通話功能將納入AR
不過目前都還只是個開始。作為元宇宙的前哨站,祖克伯在本周四宣布,它們將率先將旗下產品「Messenger」的通話功能,以及超過 20款的應用程式,包括Slack、Dropbox這種生產型APP,或是Meta自家產品Instagram納入現有的VR世界中。
而在這樣的發展下,元宇宙會慢慢被建成,並隨著時間容納整個「世界」——比方說,當談到元宇宙的教育價值時,Meta的商務總監萊文(Marne Levine)便表示,人們將可以在其中看到古羅馬廣場(Roman Forum)。
建立不同的「化身」
但另一方面,無論是身在這個古羅馬廣場,或是其他任何的虛擬空間,其中的「人」都只是使用者的化身,這代表人們可以為自己建立不同的形象。
就像社群平台的大頭貼一樣,在Facebook與Instagram中,使用者或許會想以更輕鬆有趣的樣貌呈現自己;可是在商務用的LinkedIn上,人們可能會想讓自己的形象看起來更專業。
而在元宇宙,讓使用者可以建立一個化身,或建立多個化身,都將會是預定達成的目標。
Meta預計在明年推出新型高階VR裝置「坎布里亞計畫」。
還可以減少碳足跡
在Meta官網上,它們表示元宇宙「會像是現在網路社交體驗的混合體」,並讓現實中身處不同地方的人們能夠共處,或甚至一起做些什麼;而「不用移動到活動場所」這點也被祖克伯指出,將為使用者帶來更多機會,他們不用再把時間浪費在通勤上,與此同時還可以減少碳足跡。
還需要五到十年的發展
但談到究竟要多久才能實現元宇宙,Meta則表示元宇宙是行動網路的繼承者,而行動裝置可是推廣了超過十年才達到如今的規模,所以世人或許得先保持耐心。
「這聽起來或許像是科幻小說,但我們開始看到,有許多這樣的技術正要融合在一起,」祖克伯樂觀地指出:「在接下來的五到十年內,其中很多東西都會主流化。」
至於五到十年這個時程究竟是如何評估出來的,一方面是因為Meta還需要時間與空間去準備元宇宙奠基的系統;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目前相關的應用硬體裝置,普羅大眾尚難以負擔。
新型高階VR裝置「坎布里亞計畫」
也就是說,想使用元宇宙,特定的裝備是必須的,但祖克伯認為,一旦元宇宙的概念真的實現了,那麼裝置就不再會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裝置將會給予使用者「存在感」,並將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使用經驗本身。
在周四的年度會議中,Meta便介紹了一款將在明年發售的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新型高階VR裝置,其代號為「坎布里亞計畫」(Project Cambria)。
這款VR裝置將能提供高解析度與全彩影像輸出,也就是說,使用者可以看到現實世界的影像以更好的畫質呈現,並將數位元素,例如藝術創作、虛擬電腦螢幕等都融合在周遭環境,同時表現出畫面的深度與透視感。
此外,「坎布里亞計畫」裡頭配置的新感測器,還會讓使用者的臉部表情、視線以及膚色都能夠忠實地被呈現出來。
希望能讓更多人使用元宇宙
但另方面,祖克伯也感嘆表示它們總是得為「其他平台」開發產品,Meta未來準備要補貼使用元宇宙所需的裝備,甚至是以成本價販售,好讓它們「能被更多人使用到」。
「我開始相信,消費者缺乏選擇以及開發者必須負擔的高昂費用正在扼殺創新的動能,阻止人們打造新的東西,並阻礙整個網路經濟,」祖克伯說。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的報導指出,祖克伯是在此處暗批Apple。
打算建構一個虛擬的經濟體系
除了以上,元宇宙還有另一個目標:形塑虛擬與現實的經濟體系。也許使用者的「家庭空間」會需要一些藝術作品,又或是對自己的「化身」感到不滿意,想要換一個。
Meta認為,這時候人們就會想要在虛擬世界中花錢購買虛擬商品,因此它們希望能夠建構出一個虛擬的經濟體系,協助大家創作並販賣此類產品。
祖克伯認為:「歸根究柢,創作者和開發者才是真的構築出元宇宙,並讓它成真的人,」並指出這些人必須要可以「靠著這項工作賺大錢」。
將同步推動非同質化代幣的發展
而這個虛擬經濟體系將稱為「地平線市場」(Horizon Marketplace),這也將推動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s,NFTs)的發展。
Meta的元宇宙產品負責人沙阿(Vishal Shah)便指出:「這將讓人們可以更簡單地販售像是NFT這樣的限定數位商品,他們可以在自己的虛擬空間裡進行展示,或甚至將東西安全地轉售給下一個人。」
「隱私」會是元宇宙的關鍵元素之一
最後,祖克伯還指出,Meta將會嘗試以更負責任的方式來建構元宇宙,「隱私」會是元宇宙的關鍵元素之一。
「隱私標準將從一開始就設置在元宇宙的系統當中,」祖克伯說:「我在過去五年間得到的其中一個教訓是,我們需要從一開始就強調這些原則。」
他同時給出了幾個執行概念:「你將可以決定自己什麼時候想和其他人待在一起,例如你想要封鎖某個人、讓他不能出現在你的空間裡,又或是你想要休息一下,把自己傳送到一個私人空間獨處。」
但基於元宇宙目前還在醞釀當中,尚不清楚「封鎖」意味著什麼結果,比方說,若在共享的公共虛擬空間中遇到不想遇到的人,可以直接封鎖對方嗎?若是封鎖又會發生什麼事呢?
不過現在要談這些,或許都還太早了。
這次可以不一樣
而比較特別的部分是,Meta這次還提到了監管機構在元宇宙的建構期,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我的看法是,在過去,新科技出現的速度有時候會讓立法者和監管機構難以追趕,」Meta的全球事務副總裁克雷格(Nick Clegg)說:「而我真的認為這次不用再發生一樣的事了,因為在我們設想的元宇宙完全實現前,還有好幾年的時間。」
正面臨吹哨者風暴
但話說回來,提到審查,Facebook近日才面臨前員工豪根(Frances Haugen)的爆料,身為吹哨者,她將Facebook部分內部文件洩漏出來,裡頭透露該公司多年來任由平台上出現假新聞、政治宣傳、厭女、種族仇恨言論,不只無法做出管控,甚至還有所助長。
因此在改名Meta之前,Facebook本來正面臨著強大的輿論聲浪,外界認為它們旗下的多個社群平台已經危害到了現實世界;CNN和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更認為,它們之所以挑此刻改名,根本是要彌補自己此前一系列的公關惡夢。
現在不是專注在未來的時機?
可是在這個面臨強烈批判的時機,Meta卻決定要把焦點放在未來,並將元宇宙稱為公司的「北極星」,而不是改善既有的產品,祖克伯表示:「我知道有些人會說,現在不是專注在未來的時機,我也想承認現在有重要的議題必須去處理,但永遠都會有這樣的事。」
「我其實不太確定真的會有一個可以專注在未來的好時機,我們為了我們開發的東西而活。當我們犯錯時,我們會繼續學習、繼續開發,並繼續向前進。」
改名成效能有多少?
然而回過頭來,雖然改名是種對於自身發展目標的宣示,但Facebook並不是第一個為自己改名的科技公司,而過往的例子中,改名的成效看來十分有限。
2015年,Google便成立了一間名為「Alphabet」的母公司,並讓「Google」這個品牌成為底下的子公司,不過無論是提到品牌本身,或是與母公司相關,大家基本上還是會稱呼它為Google。
「它們依舊只是Facebook」嗎?
而在發展了 17年、擁有約 25億使用者的狀況下,Facebook——又或者說是Meta——很有可能也會獲得同樣的待遇,但這對Google來說或許無關好壞,可是對近年接連面臨假訊息、使用者隱私外洩、吹哨者揭密問題的Facebook而言,卻可能不是個好兆頭。
因此在更名之後,無論這間社群平台巨頭是否真能被外界視為「Meta」,又或是它們是否能實現自己於本周四立下的豪語,都還有待觀察。
至少在NPR報導中,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麥克唐納商學院(McDonough School of Business)的行銷學教授馬拉維亞(Prashant Malaviya)是這樣認為的:「就算他們正談論著這間新公司,事實上華爾街(Wall Street)和主街(Main Street,註)的人可能只會繼續這麼說:『嘛,對啦,它們依舊只是Facebook啊。』」
編註:指美國的普通投資者、小型獨立企業和投資機構。
加入 DQ地球圖輯隊 LINE Notify ,一起看透全世界
延伸閱讀:聯合利華、The North Face不在Facebook下廣告 仇恨言論面前,Facebook怎麼辦?
參考資料: Mark Zuckerberg just laid out his vision for the metaverse. These are the fiv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Facebook changes its company name to Meta
Introducing Meta: A Social Technology Company
Founder's Letter, 2021
'Project Cambria' is a high-end VR headset designed for Facebook's metaverse
Facebook's Metaverse Will Support NFTs
How Facebook plans to build its metaverse
Facebook changes its corporate branding to Meta
Facebook is rebranding as Meta — but the app you use will still be called Facebook
光軍 直接改叫MEAT...比較好記,還能開店賣肉品..
2021年11月02日03:2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