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廢水再利用,環境部向行政院爭取4年23億元預算,期盼「轉廢為能」,透過廢水處理中的沼氣回收進而發電。另外與業者合作,交流沼氣處理以及沼氣發電技術,還有機會藉此獲得碳權。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很好。」
檢驗人員拿著手中裝有黑色汙水的量杯,仔細端詳,確認杯中厭氧菌的品質,近年來國際間積極推動使用厭氧,處理高濃度廢水,進而生產及利用沼氣作為能源。
環境部次長葉俊宏:「我們希望從造紙業這邊開始,那將來能夠擴展到,像食品業 發酵業 甚至養豬 畜牧,還有公共汙水處理廠的汙泥,這些生物汙泥,都可以用這樣的方式 來處理。」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環境部為了跟上國際腳步,向行政院爭取4年23億元的預算,期盼轉廢為能,籌組廢水生質能伙伴網絡,預計2032年推動150場廢水能源化案場,初估年減碳達到83萬公噸,業者也有機會藉此獲得碳權。
環境部次長葉俊宏:「沼氣收集以後 把它破壞掉,因為沼氣的溫暖化潛勢,是一般二氧化碳的28倍,所以破壞一噸(沼氣),就是破壞二氧化碳28噸。」
業者張子傑:「那我想在我們的環境部裡面,推動這個廢水能源化的,伙伴網絡成立之後,就可以提供給我們這些,需要的人,能夠有一個技術交流,甚至起到母雞帶小雞的功效。」
隨著排碳有價,政府與企業攜手合作,沼氣處理以及沼氣發電技術交流,不僅能夠有效落實環保,取得碳權,一舉兩得。
「廢水處理 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