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黃子佼案件的判決內容引發社會震撼。其中,一名年僅 14 歲的女孩,在創意私房的要求下拍攝了高達 228 部影片,只為滿足所謂「高級會員」的需求。
這不是一起一時衝動的事件,而是一段長期、反覆且逐步控制的過程。這起案件讓人憤怒、心碎,孩子在那 228 次的拍攝背後,究竟經歷了多少次「想求救卻開不了口」的掙扎?
這篇文章,不談案件細節,因為我們都知道,那背後有更多等待被保護的孩子與家庭。但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認真面對一個問題:當孩子遊走在危險邊緣時,我們能否成為他最早、也最安全的出口?
孩子不是不想逃,而是「說不出口」
很多人會下意識想問:「怎麼可能拍到那麼多?她怎麼不逃?她怎麼不說?」
但我想溫柔地提醒一句:當一個孩子落入控制,他不是不說,而是「說不出口」。
這背後常見的控制方式,往往比我們想像得更細膩也更隱蔽,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陷阱的樣貌,就很難在孩子需要的那一刻,成為他可以開口的人。
1. 夢想的糖衣,潛規則的苦藥
「你很有潛力」、「這是為了以後出道忍一下就好」——許多孩子渴望被看見,夢想當歌手、網紅,卻在過程中被不肖之徒洗腦成「既然開始了就不能回頭」。
2. 用關心包裝的情緒操控
有些加害者假裝理解孩子的痛苦、填補家庭缺口,讓孩子以為遇到真心對待自己的人。這樣的信任,往往被用來當作勒索的籌碼:「你不會背叛我吧?」
3. 數位控制與恐懼勒索
一旦加害者掌握了孩子的私密影像,就可能以「我會傳給你爸媽、全世界」作為威脅,進行數位綁架。孩子不是不害怕,而是「不敢說」、「不知道該怎麼說」。
三大網路性剝削手法,父母一定要知道
1. 手遊裡的陷阱:從免費點數到個資外洩
‧假裝送裝備,換孩子私照。
‧裝成「網公網婆」建立情感操控。
‧陪玩變聲器背後可能是成人。
‧公會群組要求提供頭貼、加LINE,是洩漏隱私的溫床。
提醒孩子:「真正的朋友不會要求你用隱私換好處。」
✔️「你最近有沒有固定的『陪玩』朋友?你有見過他們的真面目嗎?」
✔️「如果有人說,只要拍張照片給他,他就會幫你儲值,你會怎麼辦?」
✔️「如果對方要你做讓你不舒服的事,請記住,他不是你的朋友。」
2. 社群平台上的隱性交易:「尺度換流量」讓孩子逐漸挑戰界線
‧ 私訊邀約假品牌、假經紀人誘導私密影像。
‧ 「社群挑戰」引導孩子拍出不當內容。
和孩子談談:「被看見」不是靠裸露,而是靠努力與價值。
✔️「如果有人留言說:『再性感一點,我就幫你按讚』,你會怎麼做?」
✔️「如果有人說,只要先提供幾張照片,他就能幫你變紅,你會相信嗎?」
✔️「如果有合作邀請,一定要讓爸媽看看,確保它是安全的。」
3. 熟人更可怕:假朋友、真威脅
‧有些師長、補習班老師會濫用信任。
‧熟悉的網友透過長期陪伴、傾聽,逐步取得掌控權。
教孩子辨別:「真正的朋友不會強迫你做不想做的事」,並鼓勵他們遇到可疑情況時與家人討論。
犯罪者不是靠科技,而是懂孩子的心理
每一個網路性剝削的背後,其實靠的不是先進科技,而是犯罪者太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會掉入陷阱,常常來自三種渴望:
物質型渴望:想換到裝備、點數、錢。
關係型渴望:想被理解、被愛、有人關心。
夢想型渴望:想變紅、變有名、被肯定。
如果我們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只靠監控與限制,是擋不住這些陷阱的。孩子會自己去找出口,但那不一定是對的方向。
我們不是要責備,而是要學會陪伴
這些陷阱,其實都不是「一瞬間」就讓孩子掉進去的。它們是一種長期的心理綁架,而不是單純的誘惑或錯誤選擇。
孩子之所以無法逃脫,不是因為他不懂,而是因為:
‧他以為自己已經「太髒了」,不值得被救。
‧他以為「如果說出來,大人只會罵我。」
‧他以為「這是我自己選的,我活該。」
父母能怎麼做?三個方向守住孩子
我們無法時時刻刻都守在孩子身邊,但可以當一個孩子願意信任的大人,成為孩子願意「回頭找的那個人」。
1. 給孩子一個可以說「我不想做」的空間
不論是才藝、夢想、課業,孩子有權說不。如果我們太習慣用「你要堅持」、「不要半途而廢」的語言,孩子就更難在危險中喊停。
2. 讓孩子知道:你永遠可以回來
如果孩子做錯了什麼、誤信了誰,請先不要說:「你怎麼那麼笨」。先抱住他,讓他知道「你不是錯的,是被騙的」。
3. 主動談這些事,不是等事情發生才講
孩子從小就應該知道:「不是說愛你的人,都是好人」、「不是給你機會的人,都值得你相信」、「就算你已經做了某些事,你還是可以回頭找我們。」
這篇文章不是寫給受害者的,而是寫給我們這些還站在保護線上的人。
如果我們願意多一點理解、多一些信任的空間,也許就能在第 1 部影片出現之前,阻止那第 228 部的發生。
孩子不是笨,而是他太渴望被愛、被看見了。
讓我們成為那個他可以看見的出口。
★寫在最後:「孩子們值得更好的關係、更安全的世界。」逸帆老師想給孩子的話:全文
全文經《趙逸帆》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文章首圖:Shutterstock
陳欣宇 隔代教養,單身家長,獨身小孩,受害人群最基本無能政府只要政爭不顧民生。
貧富懸殊少數富人吃飽沒事做就會想東想西,所謂吃飽思淫慾,黃先生就是最佳代表。
。
03月31日05:30
文 同一人拍同一演員。旁邊都無人。演員不敢說,拍的又怎麼會說。當然228部影片啊~難道,還等你防範啊~蠢斃了
03月31日03:0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