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

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的人,是哪裡來的自信?

Cheers 快樂工作人
發布於 02月12日13:00 • 吳億盼

面對不確定的世界,人人愈來愈渴望擁有自信,但首先我們得先釐清:學會肯定自己的能力,遠遠還不夠。

哪來的自信啊?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自信在生活中帶來的好處、以及幫助一個人發展潛能的力量是無庸置疑的。但自信是否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人格特質,好比有人比較「樂觀」,或是成長過程中建立比較健康的自尊心?自信跟性別會有關係嗎?

《自信練習》(How Confidence Works)這本書出自著名的蘇格蘭腦神經科學家Ian Robertson,他有名的研究是教導人們使用大腦的注意力系統,調整心智與大腦的互動,將壓力轉為助力。這本書則是帶著讀者從科學的角度來理解「自信」是什麼。

研究發現,自信就像肌肉一樣,是可以鍛鍊的。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自我感覺良好,並不等於自信

這本書最核心的觀念在於對自信的定義。多半我們想到一個人自信的樣貌,是在於他對自己有高度的評價。但根據作者的研究,對自己能力的評價並不是完整的自信。

真正的自信有兩個要素:「可以做到」與「可以實現」。也就是說,除了相信自己之外,更必須要相信自己的行動能夠產生影響力,所以總是樂意付諸行動。

一個不相信行動能夠產生效果的人,就算對自己有再多好評價,也難以產生正面的效果。反之,這些評價容易讓他沮喪和挫折、質疑他人給予的建議、或者認為他沒有被給予公平的機會,很容易有「懷才不遇」的感受,或甚至陷入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況。

自信來自於「可以掌握」的感覺

很實際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對於自己感覺無法掌握的事情是很難有自信的,也很難相信自己的行動能產生什麼影響。在許多自信低落的個案當中,常常有一種「習得無助」的絕望感。在教育界中,這是教師們都很努力避免孩子落入的狀況。

可是面對挑戰與未知,你可以掌握的是什麼呢?

其實我們常常都把焦點放錯了,放在那些自己的確完全沒有掌控力的事物上,包括他人的評價、外在的環境等等。我們真正應該專注的,是你具體要做的事情、是該做的那些準備、是扎扎實實地反覆練習。

所以,能夠聚焦在自己可以掌握的事物上面,其他不可控的事物就不容易在腦中占有那麼大的戲份了。因為我們的專注力是有限的資源,當我們放大手上可以做的事情,其他的聲音就會減弱。

3個轉念,把你的「自信圈」變大

面對前方未知的路,有幾個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往前走……

繼續閱讀全文👉🏻 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的人,是哪裡來的自信?

更多Cheers精彩文章

提離職的最好時機是…?不從低點,而是要從「高點」離開

努力卻沒人看見?不是「懷才不遇」,是你的眼中只有自己

👉👉 現在加入《Cheers快樂工作人》官方LINE會員,更多精選人物故事、企業報導,讓你職涯力up!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