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病程快又猛,大人與小孩都可能中鏢,尤其,早產兒出生三個月內感染RSV,住進加護病房比例高達7成。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攜手早產兒基金會一齊推動「遠離RSV,按月接種加追蹤」,呼籲提升新生兒RSV的防疫覆蓋率,注射RSV的單株抗體建立防護,希望借鏡日韓健保給付放寬至33-35週早產兒。安全穩定接種避免中斷保護力,全面提升RSV防疫覆蓋率。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林明志分享,2個月大的早產兒胡小弟,短短兩天內轉為高燒、呼吸急促,甚至有嚴重的喘鳴聲及呼吸費力(胸凹)的現象,被診斷為RSV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及細支氣管炎,前後進出急診室、加護病房搶救,一度更病情惡化併發肺炎感染,甚至插管搶救…」。一度更病情惡化併發肺炎感染,甚至插管搶救,歷經呼吸器治療、高流量氧氣治療給予呼吸支持,搭配抗生素治療,終於在住院16天後平安出院。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造成嬰幼兒肺炎與細支氣管炎的主要病因,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1,000名嬰幼兒因感染RSV而住院,高達9成為兩歲以下的嬰幼兒;尤其對肺部發育及免疫功能不成熟的早產兒,威脅更鉅,會增加住進加護病房比例。
RSV成嬰幼兒重症威脅與醫療負擔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3年新生兒出生數13.5萬人創下歷史新低,2022年台灣一歲以下嬰兒的死亡率為4.4‰,超過OECD國家中位數,為日本的2.5倍,早產又是新生兒死亡主要的原因之一。RSV具高度傳染力,是造成小兒社區型肺炎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而早產兒出院後6個月內是感染RSV造成住院的高危險期,感染後重症、住院比例比足月新生兒高,龐大的醫療負擔亦隨之而來。
據統計,兒童因感染RSV住院,平均住院3-7天,嚴重者高達20幾天,每名兒童患者的醫療費用可能高達20萬台幣。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表示:「如何提升新生兒的健康照護,並進一步降低早產兒罹病率、死亡率是亞洲國家新生兒科醫界關注的重點。由於RSV目前尚無特效藥可治療,防治策略必須以預防為核心,以有效降低感染後的重症、住院風險,並減輕醫療體系和家庭的負擔。」
遠離RSV,按月施打加追蹤!醫學會建言:拼防疫覆蓋率
楊生湳醫師說,接種單株抗體是目前預防RSV最有效的方法,每月接種一劑,一歲前完成施打六劑單株抗體。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攜手早產兒基金會推動「遠離RSV,按月接種加追蹤」,盼為早產兒這樣的高風險族群,築起完整的RSV公衛防護牆,也建議政府積極儲備多種預防武器,全面提升防疫覆蓋率。借鏡新冠防疫的公衛經驗,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疫情,應通盤考量預作準備:首先,儲備多種的預防武器,避免藥品斷糧以維持供貨穩定及量能。第二,高風險族群更脆弱,防疫安全性必須經過長期驗證、追蹤。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補充,由於早產兒較足月兒情況相對不穩定,一般臨床上建議早產兒在兩歲前應每月回診監測生長狀況,及時進行早期矯正和干預。若能將RSV單株抗體的按月接種時程結合早產兒每月的固定回診追蹤,不但能提升醫療效能,降低家長反覆回院負擔,按月監控追蹤也更安心。
中晚期早產兒染RSV,高達5成進加護病房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林明志指出,RSV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於普通感冒,像是38度以上發燒、劇烈咳嗽、痰液增加,隨著感染加劇,RSV對於早產兒的威脅尤為棘手,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呼吸道症狀,例如呼吸急促(> 60次/分鐘)、呼吸發出「咻咻咻」喘鳴聲等症狀。林明志醫師補充:「早產兒的免疫系統與肺臟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感染RSV後重症住院風險遠高於足月嬰兒。」根據國外研究指出,即便是比較大的33-34週中晚期早產兒,出生12個月內感染RSV,住進加護病房比例超過5成,更有約25%的寶寶可能需要使用侵入性呼吸器治療。
盼單株抗體健保給付放寬至33-35週早產兒
借鏡日韓,盼單株抗體健保給付放寬至33-35週早產兒,目前RSV單株抗體健保給付適用對象有三類:
1.早產兒出生時妊娠週數未滿33週。
2.早產兒出生時妊娠週數≤35週且合併有慢性肺疾病。
3.一歲以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童。
但是,仍然有許多同樣是高風險族群的33-35週早產兒暴露在RSV風險中,未能涵蓋在健保的保護傘下。早產兒基金會張弘洋董事表示:「與台灣同樣面臨少子化挑戰的日韓,早已推行全面的RSV預防政策,並將33-35週的早產兒納入給付範圍。適逢11月17日世界早產兒日前夕,早產兒基金會也攜手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期許政府借鏡日韓,將單株抗體健保給付放寬至33-35週的早產兒,為台灣的早產兒寶寶築起完整的RSV公衛防護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