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得快」、「缺更大」、「搶不到」三大紅色警報正由遠而近撲向台灣, 迎接多國籍人才,已是台灣企業必要的「增量」選項;國與國間的增量之戰打得砲火猛烈,存量之戰則是各國勢必傾力掌握的主場,在台灣人才技能的存量之戰中,有一塊被嚴重低估的人才小金庫,亟待開發。
在台科大工學院任教的助理教授武德勝,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課,他教授的科目含括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以及實驗課等,全都以英文授課。為了教職,他從越南遠渡重洋來台追夢,「台灣已經像我的家。」
在台灣,至今已有30位跟他同鄉的教授,從北到南、從頂大到私校,如珍珠般地散布在各大校園,孕育著台灣下一代人才。武德勝因來台超過10年,已成串聯越南在台菁英工作者的核心人物。
根據教育部統計,越南碩博士班學生,10年內暴增到近3,000人,當中不少人像武德勝一樣,畢業後留台工作,在聯發科擔任RF通訊工程師的朱輝南也是其一,他還在台成家立業。
台積電、美光、啟碁科技、旭榮集團也有愈來愈多的越南人才。在餐飲服務、批發零售業則超過千人就業,他們已快速占據在台外籍白領近一成的比例。
不到5年,台灣外籍人才的臉孔正在快速「變臉」。東協國家工作者正從過往的勞力向上延伸到腦力,如果企業後知後覺、心存偏見,台灣將錯失摘下這些距離最近的甜美果實,且良機不再。
因為台灣的人才處境,在接下來10年內,一天比一天險峻。
「缺口比原來預估的還要大!」曾在IBM、PwC歷練過的國發會主委劉鏡清上台後不久,火速盤點最新實況,「2030年缺口會從40萬擴大到48萬,最快2032、最晚2035年,我們連引進東協的人才都有困難,因為他們的經濟成長飛速。」
加上台灣早退率東亞第一,2025年又將迎來65歲以上人口超過五分之一的超高齡社會,等於「老得快」、「缺更大」、「搶不到」三大紅色警報正由遠而近撲向台灣,我們可以抵擋的籌碼愈來愈少。
迎接多國籍人才,已是台灣企業必要的「增量」選項
根據勞動部統計,2023年外國專業人才在台人數達4萬9,000多人次,較5年前成長近6成。其中最大來源是僑生,增加了1萬2,000多人次,成長2.4倍。
「但事實上,很多僑生根本已不限於『華僑』,我們不要搬石頭(政策)砸自己腳!」僑委會主委徐佳青上任後,決定甩開徒具形式的定義,只要通過華語A2檢定,都歡迎來台留學。為了加速引進僑外生,僑委會的預算近幾年從13億元一路成長至20億元,成長率超越各部會。
除了越南人才,印度是新一波焦點。
2023年約3,000位印度專業人士持有聘僱許可,占整體比例約6%,比5年前多了1,000人。相較於越南就業的多樣性,印度人才進入台灣有一條更鮮明的路徑。
其中一批進入學界,以中研院密度最高。目前207位外籍博士後研究員中,約3成是印度人(61位),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在高峰期甚至達250位。
來台念碩博班的學生也大幅成長。印度生來台超過一半(66%)就讀博士,為所有國家之最。他們的領域又集中在資訊、電機、醫藥領域。
印度成亮點,產學皆吸納大量人才
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副教授庫納(Kunal Nepali)和妻子李度(Ritu Ojha),是典型的印度菁英移民。
庫納專長在研究抗癌藥物,因為看到北醫大藥學系教授劉景平的研究在國際上頗具權威,主動申請到北醫大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由於表現傑出,後來取得助理教授一職。他不到4年就升上副教授,下一個目標是在2026年爭取升等教授。如果順利達成,是學界相當罕見的紀錄。
庫納很高興地分享:「我已經拿到梅花卡了,」這張卡是政府表彰對台灣有特殊貢獻、為國所需的高級專業人才而給的永久居留權。
當年來到北醫大時,庫納是實驗室裡的第二位印度人;如今實驗室二十幾位學生中,印度學生或博後竟占了一半。目前在北醫大就讀的印度博士生約40位,他的實驗室就占了四分之一。
妻子李度跟隨他來台,在北醫大取得博士學位後,先替一家新加坡公司在台遠距工作,之後跳槽到台北國泰綜合醫院擔任科學研究員,從事神經病學臨床數據研究,協助醫師提升治療成效。兩人小孩也在台北就讀公立小學,一家子已成「新台灣人」。
科技產業更聚集了為數龐大的印度裔工程師。
由於近幾年頂大半導體學院招收了不少印度學生,其中清大、陽明交大碩博生加總近300人。台積電近幾年陸續迎接這一批人才,目前已超過100位,剛落成不久的研發中心,便有來自印度的連鎖餐廳亞瑟蘭進駐,以解員工味蕾的鄉愁。聯發科台灣總部也有30位左右印度員工,年資都超過3年。
有別於延攬越南、印度留學生,位於高雄的日月光,更早嗅到人才供給的危機,早在2000年便主動跨海到菲律賓布局。
日月光行政資源中心副總經理李叔霞分享:「高雄廠目前有大概500位菲律賓籍工程師,其中有近一半已經獲得台灣永久居留。」累積多年下來,員工中已開始出現高學歷父子檔、夫妻檔,在日月光將近30年的班傑明(Benjamin Arias),便與兒子成為同事。
越南紅利漸減,觸角伸向印尼、菲、緬
「增量」幾乎是所有OECD國家的主要人才戰略,移民工作人口較2016年大幅成長36%。台灣也不例外,10年成長55%,但考驗卻是起步不久,隱憂立現。
2023年,台灣所有外籍工作者(含移工)約80萬人,占整體就業人口7%,與日本、韓國的3%相比,看似領先,但對手正積極搶親。
其中,台灣經營有成的越南,總數從十年前的12萬人來到26萬人,已成為僅次印尼的第二大境外工作族群。但日、韓近幾年也積極爭搶越南一億人口的紅利,不過幾年,越南皆為其Top 3國家之一,在日本甚至快速衝到50萬人規模,取代中國成為其最大宗「增量」來源。
爭奪,更延燒到上游水源。僑外生最大來源,已開始停滯。
「實際上,越南學生的高原期已結束了。」徐佳青首度對外透露,因為政府對外公告的統計數字都是前一年的,讓外界誤以為越南僑外生仍是第一大,且還在成長。
啓碁科技人資長韓慧玲也證實這個數據。
相對多數企業,啓碁早在4年前便在台、越兩地培養越南人才,不僅和知名的河內大學產學合作,也以獎學金贊助中正大學、成功大學的國際專班學生,見證了東協人才在台灣的消長。韓慧玲不保留地說:「越南這一波已快結束。」啓碁現在採取多國人才運用的策略。
換言之,2萬7,000多名越南學生的紅利,將隨著他們在5、6年內陸續畢業,逐漸下滑。企業除了加緊把握,政府開發新的替代來源,愈顯急迫,因為2028年引進目標是5萬人。徐佳青說:「未來三個重點是印尼、菲律賓、緬甸。」
如此快速的變化之下,台灣人也得加速換腦,重新理解新移民的重要性。尤其ESG下所倡議的多元平等共融(DEI)價值,用在外籍人才身上更顯重要。
過去,他們為了生計離鄉背井來台工作;現在,是台灣迫切需要他們的勞力,還有頂尖腦力。
「你想想看,超過一億人口國家的前20%人才,對台灣意義是什麼?」教育部長鄭英耀的提問值得省思,因為這2,000萬人才,等於台灣當前就業人口數。
國與國間的增量之戰打得砲火猛烈,存量之戰則是各國勢必傾力掌握的主場。
「人不夠,就要靠提升效能才有解!」劉鏡清口中的效能包含兩個面向:技能提升、AI輔助。
事實上,全球企業的管理風向也正在轉變。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2023年所出版的《未來工作報告》,企業對人才管理的最大障礙不再是缺工下的「人難求」(53%),取而代之的是「技能落差」(60%)躍居成第一名。與其一直關注向外求人,如何快速賦能既有員工,以達到留才和面對AI技能挑戰,更是關鍵。
AI人才供給成隱憂,各大學跨校開課因應
在2024年天下學習對台灣2000大企業人資長所進行的調查中也發現,47%的企業將「強化員工技能培訓」列為未來一年內第二大優先事項,僅次於提高薪資水準(50%)。
Google前台灣總經理簡立峰一直緊盯AI的衝擊效應,他在《天下》專欄中提醒,台灣企業應該重視的問題是:「如何用AI幫助員工賦能,提升工作完成度。」
對於AI賦能的迫切性,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更著急
繼續閱讀全文👉🏻 國發會主委:台灣人才缺口超出預期!這座「被低估的人才金庫」成逆轉關鍵
更多Cheers精彩文章
- 人人稱羨的外商工作,我卻決心轉職,當所有人都不理解,我的主管竟哭著祝福
[ * [翻轉「軍事化」印象,鴻海做了3件事,變身人才管理資優生](https://cwl.pse.is/6r2rql) ]
Danny 東南亞野雞
2024年12月03日09:2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