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人權館戰後黑名單》特展 反思人權議題

客家電視
更新於 11月12日12:51 • 發布於 11月12日11:10 • 劉宜頻 蔡奕輝 新北

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有居住遷徙的自由,但在過去威權統治時期,曾有一群人因為黑名單制度,人身自由受到迫害,國家人權博物館12日推出《突破封鎖線 戰後黑名單特展》,透過沉浸式的觀展體驗,用真人真事帶民眾了解,黑名單制度如何運作。

「紅黃白粉紫五彩的花,給我們的故鄉臺灣。」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悠揚的樂聲,句句歌詞道出曾流亡海外的黑名單人士,對家鄉土地的思念。

「變成地球的花園。」

所謂黑名單,就是從1949年開始,被限制出入境的列舉參考名單,不論是政治立場與執政當局有歧異,參加反對派及黨外運動,或是海外抗議活動等,只要是被執政當局認為有疑慮,都可能列為黑名單,是過去在威權統治時期,政府限制人民言行自由的手段。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黑名單受難者 陳欽生:「他說我們認為,我們政府認為你知道的事情太多,你出去會造成我們國家的負面的影響,所以就不讓我回去,所以今天看到這個、這個東西,我心裡就想,那時候我真的是這樣嗎?我真的是那種那種那種,叛亂分子嗎?我根本就沒有做什麼錯的事情,我是一個這麼單純來臺灣讀書的學生。」

黑名單受難者 毛清芬:「真的你都不能討論任何政治問題嘛,所以我們不能回來,3、40年不能回來,他母親去世了我們也不能回來,那我父親到國外的時候,回來要向警備司令部要寫報告。」

國家人權博物館推出《突破封鎖線 戰後黑名單特展》,用黑名單制度作為展覽主題,帶民眾一步一步了解,黑名單制度如何運作,展覽中也結合互動裝置、歷史文物,讓觀展民眾有沉浸式的體驗。

記者 劉宜頻:「在入口處,民眾可以拿一張代表不同身分的小卡,再進入宛如真實場景的證照查驗台後,就可以開啟一場黑名單探索之旅。」

策展人 薛化元:「我們也把相關人物的東西,透過數位的東西儲存,用掃那個叫條碼的方式,可以看到這些人的歷史,我想這樣大家可以更清楚了解,當事人為什麼遭到這樣的管制,以及他人生生命的歷程。」

文化部政務次長 王時思:「我們要讓這些歷史,不但存在歷史裡面,也存在人們的記憶裡面,尤其存在新一代的記憶裡面。」

臺灣的自由民主,現今作為國際典範,實際上是有許多人的奉獻犧牲,面對過去歷史,透過梳理、傳播,讓社會大眾認識、反思,並代代相傳。

查看原始文章